传统出版人如何面对 新常态中的五对矛盾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全球化的结果使本土出版生产要素和市场更显珍贵,全球化也打破了以往存在的信息和市场壁垒,使国内外出版商获取本土信息和出版生产要素更加便利,本土以外的生产者对本地信息和资源产生巨大需求,势必迫使传统出版人在放眼全球的同时,又必须把眼光向内、向下,立足身边,抢在地域外出版机构之前深入把握本地文化、本地资源,才能在双向交流中抢占先机。中国的敦煌文书、徽州文书和清水江文书便是全球化时代珍贵的遗产。
  
  商业化与精英化
  
  权利能力不等于行为能力,以往,能够享受“版权所有者”这一光荣称谓的是少数人。从某种程度上说,传统出版可以说是精英圈内产生的创作行为,其追求的是文化积累,按通行的说法是追求“社会效益”,精英化是传统出版的一个本质属性。随着工业化特别是后工业化时代真正来临,出版已经变为典型的工业生产和大众消费行为。这种工业生产和大众消费所过度追求的快感与满足、复制与仿照,难免导致出版物粗糙和应景之作大量生成,必然导致出版物内容质量的大幅下滑,从而使出版的商业化与其固有精英属性产生矛盾,使出版人在商业化过程中迷失自我、难寻方向。如何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保持传统出版自身的精英化属性,使出版物在商业化的同时更加精致化,这是传统精英出版人和现代出版人需要面对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专业化与社会化
  
  由于技术与管制的原因,在我国,名义上从事出版的主体是传统出版业中的各类专业出版单位。但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形态的深度发展、国家对社会资本的逐步开放,实际上已经使许多社会资本参与到出版策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资本将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更加迅速全面地进入出版业。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一个产业的发展、成长与壮大需要资本的力量,业外资本对于出版的繁荣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一个资本难进的领域将不能产生充分竞争,进而使出版成为一个垄断或寡头市场。近20年中国出版产业的高速发展和细分品牌市场的丰富,离不开社会资本的进入,传统出版的生产其实已经走向社会化。
  
  然而,需要传统出版人注意的是,虽然出版行业进入的壁垒正在模糊,但社会资本的逐利性和短期性使其难以在出版工作中耐心、持续、长远地从事一些有利于国民素质提高和传统文化积累的非营利项目。相反,业内资本(各类专业出版单位)在国家政策保护之下,因为长期经营的需要,仍会着眼于长远效益和公益类的出版项目。从相当长的时间来看,传统出版业中的各类专业出版单位仍然应当成为中国出版的主力。传统出版人如何在引入社会资本、满足社会文化多元需求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对传统出版的支持与扶助。处理好专业化与社会化的问题,需要政府、出版单位和社会组织共同积极面对。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