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评论称,这是出版业继造纸术、活字印刷术之后的第三次“迁居”。传统出版业该如何应对这一转型?
正在筹办网络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副总编辑马汝军,在今年年初北京大学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表示,要搭建基于网络的编撰平台,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推出之时,纸质版的定位将更偏向于收藏。
此时,中国的数字出版资本市场暗涌不断: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2年年报显示,数字出版首度盈利,利润率较高的《数字课堂》光盘卖出了1500万张,这是存量内容资源数字化之后的一个重要突破。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划,中国第十个数字出版基地今年1月在安徽落地,数字出版从早期技术企业的“单打独斗”开始走向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以2005年“首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数字出版已经历七年的发展。统计显示,2011年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接近1377.88亿元,占全行业营业收入10%。
“中国传统出版业必须接受这一不可逆转的转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总裁、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以“持续转型”来界定2013年中国数字出版态势。他向本刊记者表示,个人可以放弃新技术,整个行业不能放弃,传统出版业应该积极参与其中,耐心等待时机。
在许多人看来,传统出版正像蝴蝶一样蜕变,从二维书写的呈现,进入全新的多媒体空间。有评论认为,这是出版业继造纸术、活字印刷术之后的第三次“迁居”。
传统出版:被动应战还是华丽转身
2012年圣诞节,美国《新闻周刊》的封面令读者震惊:摩天大楼从纽约曼哈顿的街区耸起,画面萧瑟凄凉,“最后一期印刷版”字样横亘在封面正中位置。这家美国第二大新闻杂志以这样的方式向印刷版告别。封面上的“印刷”二字被标注为刺目的红色,让人很难分辨这是毁灭或是重生的色彩。
在此之前,2012年9月,有着93年历史的德国老牌报纸《纽伦堡晚报》宣布停刊。紧接着,《法兰克福评论报》宣告申请破产。
“在无情的市场大战中,自身战略决策失误必会失去阵地。”聂震宁认为,国外传统报刊倒闭潮并非必然趋势,转型的战略错误必将导致惨败。他同时忧心忡忡地表示,中国传统出版业的转型依然很慢,而技术商正在攻城略地,传统出版必须尽快跟上科技的脚步,形成主导力量。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指出,传统出版数字化步伐较慢、数字出版人才匮乏、数字出版标准不足、数字版权意识淡薄等困扰数字出版多年的问题依旧存在。
“中国存在两张皮,英国是一张皮。”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原总裁王建辉2012年9月考察英国之后,撰文《出版向何处去》指出:在英国,传统出版业自己成为数字出版的主导者与原动力,英国出版业把数字出版看作自己的分内事。
“观念问题是主要原因。”北京“中文在线”网站总裁童之磊告诉本刊记者。现在市面上所能看到的《十八大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十八大会议文件汇编》电子书,皆由“中文在线”与人民出版社合作同步推出。
作为数字版权服务商,“中文在线”2000年成立于清华大学,是中国数字出版的开创者之一。“中文在线”成立之初提出“数字图书馆”这个全新的概念之后,到全国各地对1万多名校长、图书馆馆长、老师进行培训;在中西部地区,“中文在线”甚至以买断图书版权后捐赠的形式进行普及和推广;2002年,“中文在线”担纲“十五”计划教育部课题,在国内率先推出“中小学数字图书馆”。
十年来,“中文在线”与传统出版企业洽谈合作时屡屡碰壁,却承担了大量政府公益电子书项目。
在童之磊的视角里,中国政府和读者对数字出版热情非常之高,然而,作为中间环节的传统出版企业,其向数字出版转型的现状则呈现出“贫富分化”的极不均衡发展态势。
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末,中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将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传统出版单位到2020年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
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传统出版单位转型任务艰巨。
数字出版的三重境界
你在哪里读到莫言的小说?本刊记者在街头随机询问,十有八九的人回答是阅读免费电子书;同样,诸多上榜图书仅仅在新书发行第三天,即可在网络免费下载。如果,你以为这就是数字出版,然后大叹传统出版难敌免费大餐,那就错了。因为数字出版不等于电子书,免费也不代表版权电子书的未来——之所以存在误解,概因为在中国,传统纸书电子化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式。
让我们将视角回溯到电子书的鼻祖——2000年3月,美国作家斯蒂芬·金与美国西蒙&舒斯特图书出版公司合作,在网上出版一本1.6万字的短篇小说《子弹骑手》。24小时之内,约40万名读者下载了这本66页的惊险小说。亚马逊集团董事会主席杰夫·贝佐斯坚信斯蒂芬·金一定会成功,因为“他的东西就是写在香蕉皮上,人们也会乐意去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