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里希殿下》是《布登勃洛克一家》的作者,德国文豪托马斯·曼自传体爱情小说。上海人民出版社为纪念托马斯·曼创作本书105周年,将这本从1910年起就先后被译成俄、英、法、日等18国文字的经典小说《海因里希殿下》引入中国。8月17日,本书的全球中译本在上海书展上首次亮相。
《海因里希殿下》运用了讽喻的艺术手法讲述了一个拯救灵魂的故事:年轻的海因里希公子处于典型的忧郁生存状态之中,他纯粹为了形式而活着,是爱情和婚姻帮助他挽救了公国,也将他本人从虚假世界中挽救出来,让他走向现实生活。令人感到乐观的是,公子的高贵地位和幸福生活的融合最终成为可能,因为此刻的他有了生活在真实世界里的感觉。 ——托马斯·曼
关于内容——高贵和爱情:酸涩的幸福
《海因里希殿下》(K?nigliche Hoheit)是托马斯·曼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写于1906年夏天至1909年2月。小说延续了《布登勃洛克一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取材于托马斯·曼与妻子卡蒂娅的恋爱故事。
小说中虚构了一个尚处在封建社会的讲德语的公国正当衰败时,受到来自美国的大资本家施波尔曼的慷慨资助而得以复兴的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格林堡公子克劳斯·海因里希从出生到完婚的生活经历,海因里希殿下身为显贵,却深陷苦闷、厌恶、无奈和宫廷衰弱的困境,直到遇到施波尔曼之女伊玛小姐而获得幸福,小说用散文化的笔触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德国的早期现代生活和社会图景。
关于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德国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德国北部吕贝克城的一个名门望族。
托马斯·曼的父亲作为成功的商人,作风实际,对托马斯·曼很有影响;而他从母亲那里则得到音乐、文学和艺术的熏陶。父亲的实用主义与母亲的艺术气质所代表的二元性,成为托马斯·曼后来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
精彩导读
小说故事发生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一个虚构的讲德语的公国。虽有特鲁默豪夫大臣、克里彭罗伊特博士和克诺贝尔斯多夫等人的辅佐,然经济衰退和债台高筑依然困扰着公国。古城堡庭院内的蔷薇灌木丛中那些有陈腐味的美丽花朵成了公国破败的象征。
因为大公的独生子阿尔布雷希特公子虚弱多病,当时人们估计他不会长寿。所以在六年以后克劳斯·海因里希的出生给人带来极大的欢欣。可惜的是,克劳斯·海因里希的左手和左臂患萎缩症。大公的一个顾问回想起一个流传已久的吉卜赛预言:公国将有一位独手公子,他将比双手齐全的公子带给人民更多福祉。
大公去世之后,其位自然就轮到了长子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头上。于是他开始为新的政府大楼建造奠基,慰问和检阅退伍老军人,为各类人士颁奖,出席土地开耕仪式……在所有的节日和纪念日里,他总是与民同庆。
一天,美国钢铁大王、亿万富翁萨穆埃尔·施波尔曼来公国都城疗养,他在那里生活得极为舒适,在一年时间里他让他十九岁的女儿伊玛、洛温朱尔伯爵夫人都迁到格林堡大公国来住。施波尔曼出大钱买下了“德尔芬寓所”城堡。
克劳斯·海因里希常找借口到“德尔芬寓所”城堡来与伊玛见面。他和伊玛在“德尔芬寓所”城堡一次次会面和共同骑马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有一天,国务大臣克诺贝尔斯多夫在一个会议上指出大公国糟糕的经济状况。他开始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像浮士德研究艺术一样研读国民经济学。以后伊玛注意到了公子那只萎缩的手,她内心斗争着,然而她装作视而不见。
根据克诺贝尔斯多夫的提议,伊玛将被接到宫廷里来。尽管大公和施波尔曼最终反对这门婚事,大臣们也都认为这门婚姻不匹配,但是伊玛和公子最后还是走到了一起。施波尔曼赠与公国三亿五千万马克,一年后公国的经济得到发展。
小说以盛大婚礼的描述作为结束。象征希望的蔷薇灌木从古城堡陈腐的宫殿移植到“德尔芬寓所”城堡,在那里蔷薇灌木才散发出花香。
内容摘选:摘自本书《伊玛》一节
“今天开始您多大年龄了,公子?”
“二十七岁,”他答道。“二十七年前我出生在格林堡。从那时起,我一直活得很辛苦,很孤独。”
她沉默了。突然间,公子看到她略微暗淡的眉毛下发出的目光正朝他这一边射来。是的,虽然他接着做出习惯性动作,身体稍微斜着站在她面前,右肩膀转向她,将叉腰的左手放到很后边,但是还是阻挡不了伊玛默默审视他左臂和左手的目光。
“您生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吗?”她轻声问道。
他脸色发白,但还是发声了,这种声音像是获得解脱的人发出的,他倒在她面前。此刻,他用双臂搂住她那奇特的身体。他倒在地上,身上还穿着白色裤子,蓝红色上衣,狭窄的肩膀部位还佩戴着少校肩章。
“小妹妹……”他说。“小妹妹……”
她撅着嘴答道:“冷静些,公子。我的意见是,人不应该放纵自己,相反人应该在所有场合都保持冷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