绅士教育 自然教育 人格教育

    上海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世界教育名著译丛精选版,《教育漫话》、《爱弥儿》、《儿童的人格教育》是其中的三本,这三本教育名著的教育思想各有侧重。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的《教育漫话》与他的其他著作一样,都是近现代英美文化的瑰宝,它曾经而且至今仍然是英美教育学界的重要研究对象,曾经而且至今仍然是欧美各国教育工作者和父母的必读之书,可以不夸张地说,这本书是近代英美教育思想史上的一本奠基性著作,它对近现代英美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教育漫话》虽然十分通俗易懂,书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作者有如在和亲朋好友话家常,语调亲切平和,道理简单明了,十分适合普通读者的需要,但他所讲的东西却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这种深入浅出的东西,只有大师才能写得出来。洛克在结语中说:“本文的内容,只是针对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各种目标、以及一位绅士的儿子的教育,所发表的一般意见……因此,我所谈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他这种地位的年轻绅士的教养所必需的一般事项……”简而言之,这本书谈论的主题是如何培养一个“绅士”。不过,与一般中国人的理解可能不同,洛克乃至一般英国人所谓的“绅士”,既不是指贵族,也不是指风度翩翩的公子哥儿,恰恰相反,他们所谓的“绅士”,是指我们现在所谓的具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或者说高素质的人才。

    在洛克看来,绅士教育有四个特点:第一,就德、智、体三种素质的关系而言,首先,应当把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其次,精神品质的培养是人生教育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事情;最后,智育或者说是学问相对来说是教育中最不重要的一件事情。第二,非常重视强健体魄的培养。第三,德育在绅士教育中占有根本的地位。教育的主要任务乃是塑造一个人的精神或人格。因此,德育在洛克那里不仅仅是指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是指整个精神品质或人格的塑造,大致说来它包括德行、智慧、教养以及坚忍等各种美德的培养。第四,在智育或学问和技能的培养方面,强调了功利的原则和教育方法。同时,一方面,洛克反对溺爱放纵孩子,认为这是最大的教育失误;另一方面,洛克反对以人文教育为主的传统做法,强调学习的功利性。

   《爱弥儿》(精选本)是让 雅克 卢梭的众多著作中的一本,他以小说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震古烁今,声名远播。卢梭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自由人,人的教育是一个走向自由的过程,“一个父亲生养了孩子,只是完成了他的任务的三分之一。他对人类有生育人的义务;他对社会有培养社会人的义务;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爱弥儿》论述了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和公民教育三种形式。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阶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滞后。卢梭把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个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都不同。教育即自然教育培养的是人,不是培养奴才或暴君。他认为“人是本性为善的存在者,热爱正义和秩序……一切加诸人心之上的邪恶都不是出于人的本性”。卢梭的人性论给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引发教育史上哥白尼式的发现,即“儿童的发现”。“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位置;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如果我们打乱的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对孩子们讲体力,对成年人讲理性,这才是自然的次序。”卢梭痛斥罔顾自然秩序的“野蛮教育”,不要让孩子“遭受他现在承受不了的那么多灾难”。卢梭要培养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青年期要进行社会人的教育,即道德教育。同时,还要进行“尽公民义务”的教育,造就真正的爱国者。卢梭在智育上强调,在性格教育上强调。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卢梭则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歌德称《爱弥儿》为“教育的自然福音”,自卢梭肯定了童年在整个人生中的内在价值,欧洲才确立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并延续至今。有人认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存在,那么,即使是其他所有的教育文献都消失了,教育学的理论和现实也不会受到影响。对现代人来说,有一本《爱弥儿》足矣。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