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光下的你》中还收录了她的一篇未完成小说《非你非我》,里面的男女追逐关系,袁筱一说,可以是想象中的原作者和译者的关系——“询问,坦白或躲闪”。她说,翻译也影响过自己的写作。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情况,不少译者都会被翻译勾起表达欲,忍不住尝试写作,但开了头却很难坚持到底。“写作需要实践,更需要坚持,结果不一定是成功,但起码完成了。”
大学时很喜欢杜拉斯小说
今年正巧是法国作家杜拉斯诞辰100周年。袁筱一在10多年前曾翻译出版过《杜拉斯传》,此书不久也将会推出新版本。“我在大学时代曾很喜欢杜拉斯,当时是作为一般读者,和现在作为研究者的心态不同,前者多是追星心态。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杜拉斯小说的确给我带来了全新阅读体验。杜拉斯与法国文学传统是有一定距离的,她带有一些实验性。人在年轻时候,容易喜欢这样的作品。现代文学是对现代文明的失望,原来整体的东西全部被打碎了,她的作品就提供了不少痛苦的经验。杜拉斯很女性化,谈爱情,谈自我,这样的小说读者很容易读进去,也容易被女性喜欢。当然也要看到,她作品中重复的东西也比较多。”
20岁时,她翻译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勒克莱齐奥的《战争》,当时是和李焰明合译,1994年出版。后来,袁筱一还翻译了他的《流浪的星星》、《看不见的大陆》和《非洲人》。2008年,勒克莱齐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名声一下子越出了纯文学圈,“其实,未获得诺奖前,他就已经是法国文化部大力向海外推广的本国著名作家之一。”勒克莱齐奥已数次来中国访问,南京大学已经聘请他担任教授,以后还会请他指导博士生。
袁筱一现在手头在忙的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法国经典文学史翻译工程”中的一个子项目:20世纪文学史,最近,她还打算翻译一系列法国哲学随笔。
她说:“生活值得好奇,也有很多新的经验在。而翻译,可以永远打开新的东西。”这就是翻译给袁筱一带来的额外的精神收获。
文学虽然无用,但有价值
谈起对学习法语的年轻人有什么样的建议,袁筱一认为,法语学习中,文学教育仍然可以占大比重。“文学中一定有语言,而语言中不一定有文学。”现在外语教学,有过分强调语言应用的倾向,直观教学比较多。不少学生到了大学二年级,词汇、语法都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语言学习却没有进展。即使是去法国交流过的学生,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学好语言,就是多了一种交流工具,但交流工具不是语言的本质,语言是我们‘在’的方式,我们用语言进行思考。学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思考方式,而相比哲学或其他学科,文学是最富趣味的途径之一。”
所以在采访中,她的结束语就是:“文学虽然无用,但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