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名经济学家冈特·鲍利来到上海幼儿园讲述“另类”生态童话

  比利时人冈特·鲍利今年58岁,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与企业家,也是“蓝色经济”模式创始人,主张学习大自然,将生态系统的卓越成就应用于经济体系,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运用可再生材料,实现永续发展。最近,他的生态环保理念与案例以中文版童话呈现,一套36册由学林出版社引进的《冈特生态童书》用孩子的语言展开了对人与自然、生态界的思辨,“万物皆有用,不要以人类傲慢的姿态来看轻任何物种”,冈特认为,这些话要对孩子说,因为他们比成年人更具有创造力和改变世界的能力。

  童真的生态创业家

  “我怎样才能成为最强壮的树?我身上的叶子越多,我从太阳得到的能量就越多。我身上的叶子越多,掉到地上的落叶也就越多。蚂蚁、真菌和蚯蚓会把落叶变成新的食物给我。水里的食物越多,芬芳的花儿就越多……嗡嗡叫的蜜蜂就越多……它们传授的花粉就越多,种子就结得越多……我们就可以繁殖得越多……每种生物都给了我许多礼物,这些礼物都是用它们不需要的东西或者废物做成的。这棵树懂得,每种生物都给了它帮助,无论它们是大的还是小的,是美的还是丑的……这仅仅是开始。”

  这是《冈特生态童书》中一则关于树的童话,告诉我们生态链各成员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也是冈特从1999年起写的第一个说给孩子听的生态故事。

  冈特·鲍利本人可能在中国并不被熟悉,但他实际上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生态活动家,投入环保事业30年,他是世界著名智库罗马俱乐部成员、“零排放研究创新基金会”创始人,在自己27岁时就获选了第一届“世界十大杰出青年”。冈特游走各国各地,以“蓝色经济”理念来说服企业家,用模仿生态系统的方式达到“零排放”,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他像是一位启示者。日本丰田汽车发明的避震器,灵感来自啄木鸟爱点头却不会得脑震荡;伦敦动物学会设计出有效降低室温的建筑,借鉴了白蚁穴的构造特征;制作西红柿酱的废料可提炼茄红素作为防晒唇膏的天然色素原料;用甘蔗制纸,用树木炼糖……冈特的点子被不断证明并非空想。

  《冈特生态童书》里的36个故事灵感来自现实的生态环保实践,如此复杂的商业运作理论为什么要告诉孩子?怎么会写成童话?“他说,孩子是有创造力的,面对一堆零件,大人只会去装,孩子却会研究怎么拆,而且孩子会把童话当真。孩子比成年人更有改造世界的能力。”在出版《冈特生态童书》的学林出版社副总编辑匡志强看来,冈特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和童真的人,58岁仍朝气蓬勃,有6个孩子,5个是亲生的,1个是领养的,最小的还是名几岁幼童。奔走世界各地“布道”其理念,冈特说自己有20年没有回过祖国比利时,永久地址设在日本,而现在的家又安在南非,4月中旬他来到上海作生态环保讲座,如今人已身在越南。

  适合大人的童话书

  前不久,在冈特来沪举办的生态教育公开课上,徐汇区机关建国幼儿园的孩子把生态故事排成童话剧,这次讲座很活跃,冈特很擅于和孩子打交道,他向小听众提问:面对咬人类的蚊子,该怎么做?孩子们干脆利落地说:“把它们拍死”、“用电蚊拍消灭它们”……听到这些答案冈特不断笑着摇头。“如果孩子说杀死蚊子,那就意味着孩子不知道蚊子为什么生存。”冈特认为,不能因为不了解某个生物,就简单粗暴地将它杀死,同样,处理和别人的关系的前提是了解对方,然后才能选择方法。

  “这是一种冲击传统的全新视角,对孩子的眼界有很大帮助,而对成年人的启发可能更大。”机关建国幼儿园园长张敏薇回忆那堂课,小朋友都很活跃,觉得这个外国老师讲得很有趣,和别人说的不一样。冈特想通过这节课,引发孩子们对“丛林法则”的反思,他说:“这不是一个充满钢铁侠、蜘蛛侠、超人的世界,每个人哪怕只是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真正的英雄,就像再微小的物种都应该被平等对待。”过度强调“丛林法则”,会加剧人类社会的竞争关系,从而弱化共生或合作。而竞争的目的,是获得并享有比同类更多的生存资源。换个方式形容“丛林法则”的价值观则是:通过牺牲弱者来获取个体生存的最大利益。而这一切不仅对环境资源、生态平衡无益,更成为了人类社会制造的自身困境。“自然界许多我们看来强大的物种,都懂得选择与‘弱小’的物种共生,从而换来彼此的繁荣。人类社会应该强调平等互助和合作。”

  简单的童话引人反思,有家长认为,《冈特生态童书》可以成为亲子陪伴中的教材,触发话题,让孩子全身心地感受这个世界,其中的一反常规的科普知识也令人兴奋。大楼应该像斑马那样漆成黑白相间,黑白条纹对阳光的反射作用能帮助斑马散热;橘子皮酒精是很棒的清洁剂,假如你办了一家橘子汁工厂,就同时有了一家洗涤剂工厂;为什么少偷一点还是偷,但减少有毒废物排放却被认为是环保英雄?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