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康德

    我这里不打算讨论康德对后世的影响。我想谈谈康德的一个别名。这是一个令中国读者感兴趣的别名,即尼采多次提到的“哥尼斯堡的中国人”。关于这个别名的出处,以及尼采关于中国思想的谈论,可参阅夏瑞春“欧洲化中国:过去和未来”,载:《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三期)。 尼采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我们知道,18-19世纪之交,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努力下,鸦片大量进入中国,深深地侵害着中国人的精神和肉体,中国人的人格和形象都开始变态。接着,表现在西方人面前的中国人就越来越丑陋。关于中国人的各种丑态的描述开始增加,并在欧洲流行,侵损着欧洲人关于中国的美好印象。特别是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战败,中国人的形象一落千丈。接下来,欧洲思想界开始反思中国文化,认为中国文化存在着深刻的缺陷;悠久的历史文明停滞不前;伦理道德未能造就完善的人格等等。尼采是在这样的气氛下了解中国的。从尼采的著述来看,尼采对康德著作和中国古籍都相当熟悉,对中国人的思想方式也进行过深入研究,因而对中国的辉煌过去和可悲现实有深刻印象。在尼采看来,康德的道德哲学要求人从善良意志出发,遵循自我法则,最后造就的就是像中国人那样循规蹈矩唯命是从的奴才,阉割自己的超人品质。考虑到康德无力解决“心灵改变”难题,我认为尼采的这一洞见是十分深刻的。

    尼采并无意诋毁中国人。尼采要攻击的是基督教,认为基督教(作为一种制度宗教)阉割了欧洲人的超人品质。当他考察了中国文化之后,发现,中国文化和欧洲基督教文化一样,提供的是“奴隶伦理”。因此,在他看来,中国文化不应该成为“超人”文化的样板。然而,面对影响深远的康德思想,尼采洞察到了康德道德哲学和中国思想的相通之处,认为康德思想最终给我们带来的不过是中国人格。他担心未来的欧洲人也像中国人那样。

    尼采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康德心中的理想是一种理想人格,他说:“我们的责任不是制作书本,而是制作人格;我们要赢得的不是战役与疆土,而是我们行为间的秩序与安宁。真正的大师杰作是一个合宜的生活方式。”显然,这种理想不就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修身养性吗?其实,我们不难在康德思想中找到儒家的影子。比如,儒家的核心概念“诚”在康德那里用“善良意志”来指称;修身养性的根本原则“率性而动”在康德的“自我法则”中得到了相当充分的表达。我想,康德思想中的儒家成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讨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康德消化并吸收了中国儒家思想。

    不管怎么样,基督教并没有像尼采所说的那样只是培养奴才;中国文化也不会永远都停留在19世纪下半叶。但是,我想,尼采至少指出了一条解读康德的新思路:通过儒家思想来追踪并解读康德思想。当代中国学者应该对此有所而为。

    其实,文化是没有国界的。康德消化并吸收了中国人的思想;中国人也能消化并吸收康德的思想。谁能分得清东方西方呢?

    (注,本文为译序,因版面篇幅所限,文章有删节。标题为编者另加。)

    专家评价

    美国学者曼弗雷德·库恩的《康德传》,将彻底改变康德以往在人们心目中的错误形象。从这部目前为止篇幅最大的康德传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以往人们对康德这个人的了解,实在太靠不住。当我们忙于“形上”、“形下”,“先验”、“超验”的术语操练时,我们丢掉了哲学本身。归根结底,哲学是一种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道德的事业,而不是无聊的文字游戏。这是那位哥尼斯堡哲人的伟大一生,给后来的哲学家留下的最宝贵的教训。——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文世界自梁启超引进康德的学说至今已经超过了一个世纪,至今还没有像库恩这样一本论述完整详尽的康德传记。期待这部译著能够为国内的康德研究注入一些新的活力。——彭文本(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