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大学教育太注重知识体系、技术能力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文教育,使得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人文潜质,这是危险的。昨天,沪上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在《大学人文读本》研讨会上发出呼吁,大学应该帮助大学生做“精神成人”。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大学人文读本》主编夏中义在书的序言中提出,“成人”不仅仅是指身体长高,也不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拥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以及领取身份证,更重要的是在价值层面上,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人文潜质。
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都只实现了前两个层面上的“成人”,而把“精神成人”搁弃在了一边。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傅杰谈到,目前的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精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跻身各种学生社团,成为活动积极分子;二是专注于专门的学科知识,例如考研、外语培训等;三是读些生活服务类的刊物,打算日后成为白领。如此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缺失了人文理想和人文关怀,甚至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中,大学一直不能为大学生的“精神成人”提供一整套真正有效的营养计划是非常主要的。一些教授提出,目前大学里的人文教材陈旧而枯燥,教师只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技巧,能称得上人文教育的课程,其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又已老化,和“精神成人”要求相去甚远。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人文教育不可能通过专业课程来实现,它应该渗透到各个学科,存在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而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不应该是灌输,教师应该在与学生人格平等的关系之上和学生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