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何时才能“我买教材我做主”?

  从2008年春季开学开始,复旦大学学生开始拥有教材选购自主权。据新华社报道,今年复旦大学学生服务联合体教材服务中心的教材征订和发放工作,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服务,每个学生可以根据选修课程自己决定购书种类及数量。学生参与教材征订的整个流程,如发现该教材不适合所选课程,或课程变动,可将书本退回。这一改革举措开创了教材服务部门剥离经营功能而作为纯管理和服务功能的先河。

  我买教材,我做主。复旦大学把教材选购权还给学生,看似天经地义,但事实上却像2002年的那一场雪,来得太晚了一些。同时,也正因为其“开创了先河”,并成为新华社的“新闻”,所以更让人觉得悲哀,因为这意味着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还没有拥有教材选购自主权。

  事实上,大部分高校至今确实仍有三支“有形的手”垄断了大学教材市场,剥夺了大学生们自主选购教材的权利。首先是大学教材科的“惟利是图”。多年来,全国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教材科,作为学校机关,科室根据课程表及教学书目统一为学生购买新书,书费则从学生账户扣除或额外收取。这一做法美其名曰是为了保证学生人人有新书,但实际上是为了赚钱而置学生的消费自主权而不顾。因为学校一般全价出售教材,而教材的进价其实都有很低的折扣,这意味着教材科从中捞了学生一笔。此外,教材科与出版社之间因业务往来还有“回扣”可吃。

  除了教材科之外,任课教师或“自产自销”,或充当“黑心推手”,也影响了学生自主选购教材。现在,因评职称等需要,大学老师都喜欢自费出版专业学术著作。这些著作,因水平有限,放到图书市场往往滞销,于是教师就利用任课之便,强制学生全价购买自己的所谓“学术著作”作为教材。因为关系到课程考试这件影响学生顺利获得该课程学分的大事,学生们即使不满老师的做法,也只能“哑巴吃黄连”地默认。此外,大学教材一般由任课老师来选定或推荐,这虽然给了老师自由选择教材的权利,但因缺乏监管,导致一些“惟利是图”者有机可乘。一些高校的教师趁机与教材的作者或编者“联合”起来,由老师指定或推荐某人的教材,而自己则从中收取回扣。

  教材选购自主权被剥夺,给学生造成了诸多麻烦:一是在图书市场本可以低价购买的教材却需要在学校全价购买,增加了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负担;二是学生教材一定年限内,几届学生版本相同,本可互相交换,循环利用,但因为学校强制购买,导致大量教材闲置浪费;三是学生倘若遇到选课变动,买好的教材无法退货,学生的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四是因个别任课教师的不当行为,破坏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最终影响教学相长;五是学校集中发放教材量大易错,领书十分不便……此外,因教材经营利润丰厚,还容易滋生腐败,影响高校廉政建设。倘若让学生自主选购教材,不仅可以降低教材采购成本,节省购书支出,给学生减轻负担,而且还可以让教材进入循环流通,节约纸张从而节省资源,倡导了环保理念。如此好事,为何而不为呢?

  值得欣慰的是,复旦大学此次把教材选购权还给学生,还举办了教材交换活动,不仅尊重了学生对教材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还增强了服务意识。期待复旦大学能凭借自身名校效应,为我国高校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大学生买教材时都能做到“我买教材,我做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