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作品常给人带来一种奇特的阅读感受——初读觉得波澜不惊甚至平淡,但越读却越感到其中的内涵纷杂而层次丰富。 作为二十世纪著名的英国作家,毛姆最为大家熟知的是其在小说创作上的成就,而中国读者尤为熟悉的则当推他的长篇小说,譬如《月亮和六便士》《刀锋》等。但毛姆其实更精于短篇小说的创作,他被称为英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和“英国的莫泊桑”。但与此赞誉相随的,是西方评论界对毛姆的另一种评价——认为身处二十世纪的毛姆,在行文风格上没有什么现代主义的印记,在文学观念上已经落伍,甚至给他贴上了“二流作家”的标签。 对于这样的评价,毛姆本人倒是很坦然。据称,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处于二流作家中最优秀的作家之列”。这样的自我定位颇有些自嘲的意味,但在其背后似又隐隐透出他对于自己文风的坚持。确实,毛姆向来追求平易和朴实的文风,这样的风格不仅在他的小说中有所体现,在其他的作品,比如散文和随笔中更可见一斑。而这本《在中国屏风上》作为他为数不多的游记,在这点上则更显得耐人寻味。 毛姆在这本游记的序言中写道:“我于1920年前往中国游历。我并没有一部日记,因为自10岁以后我就不记日记了,但每当遇见能激起我兴致的人或地方,我都会一一记录下来,我约莫觉得它们或许能成为创作一部小说的素材。随着素材越积越多,我冒出一个想法,打算将它们连缀成一组中国之行的叙事……但当把它们排列好,我从中发现了一种新鲜感,那些文字是在我记忆鲜活的时候记下来的,而如果将它们精心加工成一个故事,这种感觉就会不复存在。我觉得我只需要将因匆忙造成的随意和马虎之处删去,使文稿变得更简洁些就够了。”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这本在随意中写就的“中国之行叙事”。正如毛姆所愿,他这样的处理方式,保有了这些轶事的新鲜感,或者说,最大限度地保有了毛姆当日所见所感的原生态。这58篇短文,犹如58个场景的连缀,让人仿佛跟随毛姆一起经历了这次琐碎但真实的游历。这一路走来,我们通过毛姆的视角重新审视许多已经习焉不察的事物。 当然,毛姆所擅长的对于人物的感知力和描写力是这本游记最大的亮点。不管是中国官员、路人还是他的英国同胞,这一路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毛姆似乎总是以一种冷静而犀利的态度默默观察着,继而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个极富特征的鲜明形象。甚至,他总是以一种很有距离感的第三人称来作为主语描绘人物,而并不言明他或她是谁。于是,我们就如同在看他画一幅人物速写,跟随他的描绘渐渐辨识这个人物的身份、性情乃至相貌。在这样的辨识过程中,我们的视界仿佛跟毛姆有了交集,于是,毛姆所意欲表达的种种便让人感同身受。 不禁想,幸好毛姆没有将这些随意的记录加工成小说,因为这样的随意,才让我们得以最大限度地体验到了在毛姆踏上中国土地那一刻的纷繁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