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这个潮流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而只不过是早已过时的旧经济增长模式在新形势下的延续。例如,这种理论和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1933年作出的一个论断,即工业化中后期将是重化工业化阶段。这种观点,其实只是根据西方经济早期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实现的增长)阶段经验数据外推得出的结论。它早已被发达国家二十世纪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所否定。发达国家在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实现了早期增长模式到现代增长模式的转变,工业化中后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不是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而是服务业的兴起。就以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发展最快的信息产业来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软件和服务,即使占比在30%以下的电脑、手机等硬件生产,也无论如何没法归到“重工业”的名下。 基于以上认识,我最先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的专题讨论会上做了一次系统的发言。这次发言引起了热烈的争论。在讨论开始的时候,主张继续沿着传统的工业化路线前进,采用政府主导的方式,用大规模投资拉动GDP高速度增长的观点是占据优势的。我仍然不厌其烦地反复申论自己的观点。我的这种活动,曾被媒体称为“一个人的传教”。为了回答同行的诘问,我的文章也不断补充,越写越长,最后就形成了《中国增长模式抉择》这本书。 这本书系统讲述了从早期增长模式到现代增长模式演进的历史和理论,介绍了马克思怎样从对西方国家早期增长模式的分析导出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结论,索洛(Robert Solow)关于对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对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的论述,和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根据经济发展经验数据的研究对现代增长作出的界定。在系统梳理理论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中国实现经济增长模式历史性转变的紧迫性,以及实现这一转变的工作重点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趋势,特别强调了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关键,而政府职能转变又是关键的关键,呼吁通过改革来加快这个历史进程。 随着讨论的深入,主张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愈来愈多。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十一五”规划确定了以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为主线,并且提出了实现这一转变的若干具体措施。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在提法上略有变化。它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代替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现在前一个提法更为流行,实质内容是大致相同的。 由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增长模式抉择》得到了很高的学术评价。它在2006年获得了全国信息化研究优秀成果特别贡献奖,2009年获得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 中国在二十一世纪面对着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一个是体制改革,一个是发展转型。 只有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化、法治化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才有可能实现,舍此绝无它途。如果离开了这项最根本性的原则,我国的经济发展就会重复过去的老路,继续通过大量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最后只能是在盲目扩张和刹车调整之间打转。 2.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刻不容缓” 然而,“十一五”的发展也不如人意。 正如中国学者和官员在总结“十五”经济发展经验时所指出的那样,“十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所以乏善可陈,是因为存在着政府仍然主导着经济资源的配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受到抑制等“体制性障碍”。由于改革的停滞,这类体制性障碍在“十一五”期间未能得到消除,在增长模式的转型上也就仍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以致粗放型增长引致的困难有增无已。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交织在一起,使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威胁。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在“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即2010年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研讨班,研究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胡锦涛总书记在研讨班的开班讲话中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刻不容缓”。他在这次讲话中一连讲了五十次发展转型必须“加快”,可见问题的紧迫性。 这种情况甚至引起国际学者的关注。2010年,我国邀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斯班塞(Michael Spence)等外国知名专家对“十二五”(2011-2015)规划进行预研究。这些外国专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也听取了中国有关方面的情况介绍,对我国的“十一五”规划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但是在他们即将离开中国的时候,斯班塞教授却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你们制定了一个很好的五年规划,但是不知为什么,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中国经济在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面临的另外一个与增长模式有关的问题,是对出口导向的外贸战略进行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