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与一个国家的国民塑造

    为适应当时“形势”,1970年第三版,冠名为“工农兵读物”出版。在这个版本的《十万》中,棒冰的问题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高射炮是怎样打飞机的”、“怎样发现敌人使用了细菌武器”。“地主是怎样利用高利贷残酷剥削农民的”,作为一个数学问题被收入。书中的回答,开头几乎都要引用毛泽东语录或马恩著作。
    尽管如此,叶永烈仍认为第三版《十万》的意义不可忽视。他提到,在那个书荒的岁月里,这套大型知识读物还是成了许多渴求知识的青少年的精神食粮。8年时间,第三版《十万》发行多达3700万册。
    时代在进步,许多“新知”变成了“常识”。
    “1999年《十万》推出第五版,当时很多人询问液晶究竟是固体还是液体。但在1980年的第四版中,这样的问题就不会出现。”叶永烈说,第六版刚刚收入的“虚拟现实”、“3D打印机”等概念,“也许在下一版中也会被淘汰。”
    少年儿童出版社负责第六版《十万》项目,其副总编辑洪星范提到,一些永恒的科学问题仍然存在,只是随时代发展有了更新的说法。

守护好奇心
    1897年,美国一位8岁的小朋友写信给《纽约太阳报》,询问“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吗?”记者编辑们回复:“我们不能只相信眼睛看见的东西,不能用眼睛来怀疑心灵,因为人间最美的那些东西,或许我们看不见,却一一藏在我们的心中。”
    这篇文章一直令我动容。编辑部的大人们没有忽视这封字迹稚拙的信,反而认认真真的写了一篇答复,守护了一个孩子的好奇心。
    我是《十万》的“粉丝”,这套书是我小学时的床头读物。当时我最喜欢看的是自然分册。“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小鸟为什么能够站在电线杆上”……这些问题都令我困惑且着迷。
    叶永烈老师回忆,当年20岁的他,想尽办法试图用趣味、活泼的方法,给小朋友们讲述教科书以外的科学知识。采访中,唯有一次他情绪略显激动,就是谈论“百度百科”。
    他说,“百度百科”中错误百出,常常词条和图片都对不上号。而且,网友们缺乏版权意识,常常大段大段地抄袭他人的文字,也不注明。他很担忧,孩子们在这上面学知识可怎么行。
    洪星范老师一边解答我的疑惑,一边不断地启发我:再多问几个为什么。他讲到,这次征集问题时,有个小朋友问,为什么把鸡晃来晃去的时候,鸡的头却能保持不动?虽然在大人看来,这不过是重力感应的作用,但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需要解答的深刻问题。

    访谈
    网络无法替代《十万个为什么》

    读+: 科学不断进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但我们离科学又似乎越来越远,被越来越高端复杂的科学知识“搞糊涂”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叶永烈:科学走进千家万户,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比如早年,我们拍照片要用胶片,现在就直接用数码,可以在电脑上看。
    对于科学的“远离”,并不是科学本身造成的,而是时代造成的。二三十年前,孩子们会说未来的理想是做科学家,现在很多孩子,却会说想当老板。
    2000年,我到西安签售第五版的《十万》,当时是零下5摄氏度的气温,广场上还排着长长的队伍。今年,我再去西安签售时,人就少多了。
    现在大家都忙着挣钱,很多人不愿意研究科学了。但我们还是要有长远的眼光,不应该整天想着房地产、股票,要拿出一点时间,让孩子从小爱上科学。
    读+:在网络已经可以提供足够多“为什么”回答的年代,我们还需要《十万》吗?
    叶永烈:“维基百科”、“百度知道”一类的网站,和《十万》的作用是不同的。《十万》不是一本工具书,不能用来查找答案,更多的是启发孩子们的好奇心。科学的特点就在于不断地发展变化,科学的意义不在于记忆标准答案。
    无论是生动性、趣味性,还是准确性,网络都无法比肩《十万》。我并不反对百度百科,但是这样“草根式”的百度百科不可取,贻害无穷。

    与国家形势同步

    读+:《十万》的出版过程中,一些时代印记,是否会影响书中对科学知识的阐述?
    叶永烈:《十万》的出版,一直与国家形势同步。比如1961年的第一版,原本是想作为“国庆十年献礼”;为迎接新世纪,1999年推出第五版。因为时代的特色,必然会产生特定历史时段中的问题,比如第一版中更多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文革”版中强调科学知识与生产相结合,第五、六版中,加入了很多新的科学前沿的问题。
    读+:《十万》的历届版本中,有没有出现过错误的科学解释,给大家造成误解?
    叶永烈:据我所知,错误基本是没有的。只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研究的深入,热点成为历史,被淘汰。比如第一版中,会关注敌敌畏打虫的问题,而最新一版中,这类问题便不会出现,关注的则是三聚氰胺一类的问题。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