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与一个国家的国民塑造

    “爱提问,不爱死记硬背,爱山川湖海,也爱猴子青蛙,我爱科学,我回答你最好奇的,我不是山寨,我是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
    不久前,《十万个为什么》(下文简称“十万”)精装本发布,定价高达980元,引发关注。据悉,平装本预计明年上半年出版,内容和精装本一样。出版方还会出一些面向西部地区的普及本,以及零散的分册。
    从1961年到2013年,6个版本的《十万》累计发行超过1亿册。它是国内第一套普及版的百科全书,也是国内最畅销的科普读物,被誉为“科学家启蒙读物”。
    《十万》出版这52年来,中国历经跌宕起伏,走过坎坷道路。在不同历史阶段,一个国家如何定义和看待科学,如何面对时代风云与科学精神的碰撞,又是如何通过普及科学知识,来建立和塑造国民的科学观念以及现代观念?某种意义上,《十万》的编撰与出版史,是一个观察的窗口。

    小孩子问出最前沿问题院士也不能提供标准答案

    在征集孩子们关心的问题过程中,一些变化也让编辑们吃惊。
    第一版征集来的问题,主要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天为什么下雨”、“墨水滴到水里为什么会散开”、“饺子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等。
    洪星范说,现在的孩子,兴趣和知识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新问题层出不穷。1999年的时候,有小读者问“什么是DVD”,现在孩子们对3D打印更感兴趣:3D打印能不能打印出飞机,打印出来的飞机能不能飞……
    在第六版的编辑过程中,编辑部从2011年4月到2012年5月,收集到来自孩子们的3万多个问题。被问频率最高的问题,是“2012年是世界末日吗”,其次还有“地球毁灭了,我们应该去哪里”、“人失忆时的记忆到哪里去了”。
    为了回答这些“古怪精灵”的问题,第六版《十万》请来了百余位两院院士担任编委。
    洪星范介绍,新版《十万》中,通常的回答模式是:“概括、描述现象,然后回答原因,目前有几种说法……但究竟哪一种是对的,目前尚无一致意见……”
    “孩子们的问题很有分量,常常连院士都被难住。”洪星范说,有的小朋友问,“梦是彩色的吗?”有位专门研究脑科学的院士就说,这是相关领域最前沿的问题,自己一下子也不知道怎么去解答。
    洪星范说,小朋友常觉得科学家无所不知,但实际上科学家也有不知道的,也有不同意见——质疑本身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之一。
    “能够激发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才真正重要。”叶永烈说,《十万》从不提供标准答案,因为好问题比答案更重要。

    从苏联“借来”书名两三年间风靡全国

    1959年,“大跃进”刚结束,作为全国仅有的两家专业少儿出版社之一,少年儿童出版社决心出版一个真正有品质的读物,作为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也希望传世。 
    给书起个怎样的名字让编辑们犯了难。当时编辑们想出了20多个书名,写在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三编辑室的黑板上。最后,受《科学画报》上“为什么”栏目和苏联科普作家米·伊林《十万个为什么》的启示,这套书被命名为《十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要用水来洗”、“为什么衣服会使人暖和”,叶永烈说,伊林生动活泼的科普写作手法,后来在《十万》中被沿袭。
    科普作家叶永烈是唯一一位参与6个版本《十万》编写的作者。第一版《十万》,947个“为什么”,叶永烈写了326个。当时,他年仅20岁,是北京大学化学系一名大三学生。
    1961年,丛书出版,首版印数只有550万册。次年,事情发生了转机。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在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上建议,给每位共青团中央委员发一套《十万》。胡耀邦说:“每个人要从中学点知识。”
    对于胡耀邦的这次讲话,叶永烈至今印象深刻,“两三年间,《十万》开始在全国风靡。”
    叶永烈说,在最早关注《十万》的人中,还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曾回忆,当时他在北京上中学,爷爷托人从上海买到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正值暑假,钱学森规定钱永刚每天必须看40页,并对他说,“看不懂就问我”。

    “高射炮是怎样打飞机的”问题具有时代印记

    第一版《十万》是小巧的36开本,封面被分割成小块,象征着一块块砖石搭建起科学的大厦。在书中,常能看见带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印记的问题:“为什么棒冰会冒气”、“搪瓷的缸子为什么不能在火上烧”、“种过牛痘以后为什么很痒”。
    1964年第二版,“为什么”的数量达到了2000多个。审稿人名单上,出现了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苏步青等著名科学家的名字。
    然而两年后,《十万》被打成了“封、资、修毒草”,书中写“太阳为什么有黑子”,被指责为:“恶毒攻击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主席。”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