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专业编辑培养不易

    ●古籍出版正面临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机。于是,除了专业的古籍出版社外,其他出版社也来从事古籍出版,以为有了经费就能做好古籍出版。没有钱,当然做不成事;但光有钱没有人,也做不成事。
  ●当下的古籍整理,有政策扶持,也有充裕资金,最令老专家们担忧的,是编辑队伍的后继乏人。
  ●古籍整理的学问比较难,但在很多高校、科研机构却不算学术成果,不被重视。高校、科研机构偏重论文论著,但有些洋洋洒洒写论文的学者却连古文都读不通,点不断。可是,这些差错一进入编辑出版流程,如果不改正,就成了编辑的差错。
  高克勤: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内出版业有一度不景气,不少从事古籍专业出版的出版社都遇到了经济困难,开始转向,有的去开拓大众读物市场,有的去做教辅教材。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对古籍整理项目的资助力度也越来越大,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从每年170万元增至每年2500万元,国家出版基金也向古籍板块倾斜。古籍出版正面临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机。于是,除了专业的古籍出版社外,其他出版社也来从事古籍出版,以为有了经费就能做好古籍出版。没有钱,当然做不成事;但光有钱没有人,也做不成事。大家都来做古籍整理确实是好事,但是有的出版社不具备整理古籍的能力,且不说是否能拿到项目资助,因为国家相关部门对资助的项目有严格的审查; 即使拿到项目也未必能做好,因为没有合格的古籍专业编辑,不会处理古籍整理书稿。君不见,有的拿到巨额资助的项目做了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还未完成,几成“烂尾楼”;有的项目即使完成了,质量也难为学界认可。以致主管部门负责人感叹,当下的古籍整理,有政策扶持,也有充裕资金,最令老专家们担忧的,是编辑队伍的后继乏人。
  古籍整理出版是出版业中专业化程度极高的领域,古籍专业编辑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钱不一定能找到人才,人才要靠引进和培养。引进人才首先要有遴选人才的范围。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编辑属于事业单位编制,待遇和地位不比高校和科研单位差,因此报考编辑的人很多,出版社招聘编辑的选择面很广,上海古籍出版社从社会上招聘了一批学有专长的人,又从刚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中招聘了一批。这些编辑成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三十多年来事业发展的中坚。现在,虽然每年仍有大量的毕业生来应聘编辑,而且学历都很高,大多为重点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但其中许多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户口问题来的,并非是真正热爱出版事业尤其是古籍整理事业的。我社在选人方面很严格,这几年对来应聘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虽说考的都是一些文史基础知识,但有些题目甚至名牌大学的博士生都考不及格,他们觉得比考博士还难。但其实考的题目是很基础的,比如说给简体字写繁体字,给异体字写正体字,标点古文,注诗词格律,考一些版本等。这些知识对古籍编辑来说是必须掌握的。因此合格的编辑人才遴选的范围实际上并不大。现在即使招到了合格的编辑人才,能否留下来也是一个问题。古籍编辑的专业要求这么高,工作难度又大,但收入与其他行业或其他出版社相比并不高,特别是改为企业后,出版社自负盈亏,因为古籍图书的销售相对稳定,难以有大的增长,编辑的收入也相应地难以有大的增长,所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社古籍编辑人才流失严重。对此,我们也能充分理解。毕竟硕士、博士毕业已年近三十,每月仅拿三五千元薪水是很难在上海这样的城市成家立业的(当然,工作时间长了,获得了明显的效益,收入也会迅速增长的)。
  即使安心留下,现在编辑培养的过程也没有以前那样从容。编辑最需要的是基本功和策划能力,前者包括学识和文字功底,后者包括对学术动态和图书市场的了解和判断,特别是对图书策划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把握。这些能力的获得,没有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打磨是不可能的。上海古籍出版社虽然也有老带新、传帮带的传统,重视对青年编辑的培养。但青年编辑工作一二年后同样有效益指标的考核,没考核就不能带来效益的增长,这样边工作边学习,压力就比较大。还有一点,现在编辑审稿的难度和强度加大。十几年前以至更早,编辑一年审稿量在100万字左右,而今一般要超过300万字。而且,现在来稿的质量也比以前有很大的下降。这也许与目前高校、科研机构的考核机制有关。古籍整理的学问比较难,但在很多高校、科研机构却不算学术成果,不被重视。高校、科研机构偏重论文论著,但有些洋洋洒洒写论文的学者却连古文都读不通,点不断。可是,这些差错一进入编辑出版流程,如果不改正,就成了编辑的差错。一方面,社会上对古籍专业的编辑要求比较高;另一方面,高校、科研机构在古籍人才培养和古籍整理学术成果考核方面又不重视,这就对古籍专业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古籍专业编辑的培养难度就更大了。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