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书也可以畅销

    8月25日至26日,2006年全国古籍联合体社长年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此次会议由吉林文史出版社承办。古联会会长、中华书局总编辑李岩主持了会议,全国22家古籍出版社的社长、总编参加了这次会议。吉林出版局局长朱彤,吉林出版集团董事长周殿富到会祝贺。
  与会的22家出版社的社长、总编在会上席间最迫切交流的是各社改制进程和情况。由于古籍社的身份,政府一直没有明确的规定,一部分古籍社在改制的过程中,保留了事业编制,也有一部分古籍社被推向了市场。还有一些出版社处在改制前夕的观望期,他们希望在改制前能得到一些“先行者”的指点,为改制做好充分的准备。山西古籍出版社总编辑张继红介绍,山西古籍社在集团化的过程中实行事业编制,企业管理的形式,利用山西传统文化的优势,有效开展了品种扩张。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张晓敏介绍,该社的辞书编辑室已经划入事业编制。上海辞书出版社将会成为上海世纪集团旗下的另一条古籍生产线。在8月31日BIBF上,该社的360册的《全宋文》将全部推出完毕。
  除了改制,改革也成为本届社长年会讨论的热点。巴蜀书社社长段志洪介绍该社在2004年集团化的过程中采用竞聘上岗的形式确定了领导班子,经过2年的任期,领导团队得到了肯定。出版社得到了集团的大力支持,凭借西南高校出版资源,出版社在大型古籍项目和学术图书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广陵书社社长曾学文介绍,今年是该社单独运作的第一年。广陵书社人员单纯、业务单纯,规模较小,依靠扬州当地的文化资源和主管部门的支持,出版社从线装书出版起家,目前发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各古籍社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在改制过程中,各个出版社都面对人员安置、单位性质确定种种困难问题。如何做好品种扩张,如何吸引人才,更好地应对市场环境,成为社长、总编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届社长年会上,我国古籍整理专家,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总裁杨牧之就现阶段古籍出版社的人员素质构成、经济效益、图书结构和生存现状作了主题发言。杨牧之在发言中提到,根据调查显示,全国22家古籍出版社共有1700名员工,其中在职员工1187人。22家古籍社共有610名编辑,编辑人数占到在职人数的51.4%。在编辑队伍中,拥有初级职称的有5.8%,拥有中级职称的占到33.9%,拥有高级职称可以占到50.3%,有中高级职称的编辑占到编辑总数的84%。全国古籍出版社70多位领导中,78%拥有本科以上学历。22家古籍出版社的平均利润为90万人民币,其中利润过百万的出版社有6家。全国古籍社图书总码洋达到4480亿元,其中古籍类图书占到29%,研究类的图书占到22%,普及类和其他类的占到将近50%。这些数字表明古籍出版社的五大特点:编辑队伍素质高,专业性强;古籍社的领导班子的文化水平结构合理;古籍专业图书的比例偏低;古籍社经济效益不高,发展存在的困难多;古籍社编辑具有奋发图强的精神,使命感十分突出。
  杨牧之认为对于古籍出版社持续发展来说,关键在于“多出好书”,多出“精品”。精品意识对于古籍社来说,应该上升到出版社的战略层面。古籍出版社应该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取法于上,得乎其中。这不仅仅指出版质量,更体现在图书的选题策划的环节上。杨牧之建议从以下四个角度提高古籍图书的选题质量。首先,是科学总结性图书和突出文化积累价值的图书;其次,是选题创新,要求编辑具有新的编辑角度;再次,填补空白的图书;最后,具有学术水平和国际专业地位的图书。为了强调图书的选题策划,中国出版集团将在今年9月开始举办优秀选题创新论坛,邀请各社编辑在论坛交流经验。
  杨牧之指出古籍类图书也可以拥有自己的畅销书,但是要明确的是除了销量标准之外,只有具有代表性和带动性的图书才能称为真正的畅销书,才能成为引领潮流发展的图书。应对戏说历史的不妥之处,中华书局推出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带动的“正说”风潮,可以认为是一本成功的畅销书。同时,畅销书应该自然过渡到常销书行列,有成为经典之作的潜质。优秀的古籍图书达到的标准不仅仅满足万分之一的错误率,有时候错误率要达到在五万分之一。
  杨牧之强调古籍整理工作应该分清轻重缓急。运用精注、翻译、校本、汇本这些通常的手法之外,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古籍整理工作,抓紧时间保护我国一些珍惜濒临消亡的传统文化。国家十分重视传统文化保护整理工作,十一五规划投资4000多万的重点项目中有2000多万都可以划入古籍整理的范畴中。在政策上,争取教育部、科技部的支持,古籍整理同样是科研成果同样可以作为职称评定的条件。吸引人才加入古籍出版,通过古籍出版培养人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