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宁新作《荒芜城》检视生活中真实的荒芜

    荒芜的世道里,我们用什么来和这个世界抗衡?小说《荒芜城》抛出的问题让人在感喟之余更多了份深思。这部才情女作家周嘉宁的最新长篇小说,近日由世纪文景出版。小说引发网友追捧和热议,有读者评论说“它是向内的,敏感,勇敢,私密,澎湃,像刀一样剖开自己。”记者从出版方了解到, 9月21日,周嘉宁和张悦然将在北京举行对谈。 

    不局限青春文学

    周嘉宁,从事写作和翻译,现任《鲤》文字总监。不同于一些与她同时期出道的年轻作家,周嘉宁其人也像她的作品一样沉静而敏锐。1998年,作为连续两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者,原本想要成为记者的周嘉宁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从那时至今,她已经出版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和译著数十本。

    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纯文学的道路,尽管这条道路有些寂寞。她的硕士导师、复旦大学中文系张新颖教授是这样评价她的:“(周嘉宁是)同批作家中最优秀的一个,最有文字质感,但却不是最受关注的。”随着年纪和阅历的增长,她不再满足于青春成长小说的创作,而具有了更宽阔的视野,作品开始聚焦成年人生活的现实。

    她说:“以前接触到的都是年轻人,这两年接触的都是一些年纪比我大的人,比如说四十岁以上的人。在他们身上会看到一种很清晰的状态,就是精神上面暗的东西越来越多,内心是空的、焦虑的。我对他们这种状态很着迷。人普遍的那种无所追求,随着时间的流逝什么都无法改变,路越走越窄,最后总是失望……这种状态,我特别想写。” 

    写作《荒芜城》缘起北京三年生活

    《荒芜城》是周嘉宁厚积薄发之作。书中,周嘉宁还创作多幅素描作品,以随书赠送明信片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完成《天空晴朗晴朗》之后,周嘉宁有一段时间没有进行长篇小说的创作,将精力放在《鲤》杂志的相关工作上,并完成一些短篇作品的创作和外国文学的翻译。《荒芜城》的灵感来自于周嘉宁一段真实的经历,这段经历对于她至关重要,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她的生活。周嘉宁介绍说:“在北京的三年我独自完成了成长中最困难的部分,而写作《荒芜城》的两年则是一个自我废置的过程。”这段“不思量,自难忘”的经历,促使周嘉宁开始动笔创作这部作品。

    《荒芜城》的写作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周嘉宁对书稿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力求精益求精。在书中,她放置了不少自己真实的经验和感受。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女孩从北京搬回上海的三个月中发生的事情,其间也有不少记忆闪回。像作者周嘉宁一样,这个女孩也有过在咖啡馆打工的经历。她在咖啡馆认识了不同背景、性格迥异的人们,他们使她对生活有了别样的理解。这些人物各自有各自的命运:潦倒的美国诗人死于贫困;年纪轻轻的职校生还没理解梦想的意义就得了癌症;看不清自己生活方向的抑郁女孩靠文身缓解自己与世界的紧张关系;曾经沉溺于浮华的美丽戏剧学院女生最终选择平淡人生……小说中的女主角既是这些人物生活的参与者,也是他们经历的见证者。书中的男男女女,以近乎残忍的决绝,俯瞰着吞噬他们青春和生命的荒芜。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