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第一首流行歌曲侬听过伐 钱乃荣教授收藏数百张上海老唱片

    王爱玉一人演两人的《新马浪荡玉堂春时调》(胜利唱片),学讲起外国话来,其中有这样一段搞笑段子:“(男)我为仔要吃外国饭,所以研究两声外国言话。……侬阿晓得外国言话一只香蕉哪哼说法? (女)香蕉末叫香蕉。 (男)香蕉,赛过说,啥一只香蕉叫香蕉? (女)外国言话香蕉勿叫香蕉,叫啥? (男)“叫剥勒皮吃。 ”此噱头形式后在姚慕双、周柏春的滑稽《英文翻译》中延用,成为一段滑稽经典。

    民间绕口、贯口也被苏滩吸收进来演唱,如庄海泉的《数金陵塔》(红高亭唱片),就是后来袁一灵滑稽说唱名篇《金陵塔》的前身。

    钱乃荣研究发现,在1903年发行的一批“小天使”唱片和1908年“百代”首批发行的唱片中,都有苏滩唱片,而没有沪剧(本地滩簧)、宁波滩簧、评弹等唱片。从上世纪30年代初上海出版的《大戏考》上看,苏滩剧目的唱片说明词的数量和长度在各种戏曲中仅次于京戏,位居第二,远远超出申曲(沪剧)、绍兴戏(越剧)、弹词(评弹)等唱片的出版数。

    苏滩在上世纪40年代开始衰落。1941年,日寇闯入租界,一度控制和禁止游乐场所的演唱。在这种情况下,滑稽界很快转变,以剧场为基地联合排演大型滑稽戏;沪剧早已走进剧场;而受到打击的苏滩,从业人员纷纷改行,班子也大多解散。从那以后,上海滩上苏滩衰,而深受苏滩影响的沪剧、滑稽则越来越兴盛。

    沪剧:受西方话剧影响,打造“都市歌剧”

    沪剧是上海开埠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本地剧种。在此之前,只是一种乡村田头山歌,流行于川沙、南汇一带,称为“东乡调”。后来称“本地滩簧”或“申滩”,到20世纪20年代后又称为“申曲”。 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上海申曲正式定名为“沪剧”。

    1911年,因为清朝上海县官禁止男女同演,本地滩簧的第一批只能由男演员分别扮演男、女角色,沪剧的基本腔调在那时大致已奠定。钱乃荣收藏了1911年录制的首张沪剧唱片 《王长生》,它是第一批本地滩簧唱片,由陆金龙用女声演唱,法国百代公司灌制。

    从现存唱片上的曲目来看,抗日战争是沪剧的一条分期线,之前的沪剧主要徘徊于从乡村带来的传统戏,而之后的沪剧追赶时尚,产生了许多反映城市当下生活状态的现实题材作品。沪剧都市化的剧目,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获得大踏步的发展,其中,演出当代题材的男女爱情悲剧的作品层出不穷,如《女单帮》、《白艳冰》。筱文韵演唱的《女单帮》中“留书”和“自杀”两段是该剧的精华部分,由百代公司1946年8月出版唱片。

    沪剧与西方话剧形式相结合,采用了大台布景,分幕分场演出,创造并成功地上演了中西融合的多场话剧式的西装旗袍戏,打造了一种上海的“都市歌剧”。在融合西方文化过程中,沪剧还改编了大量外国文艺作品,如改编自《哈姆莱特》的《窃国盗嫂》、改编自《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铁汉娇娃》以及与美国电影同名的《魂断蓝桥》。

    越剧:引入上海话连读变调,越来越动听

    与沪剧擅长编演当代时装戏不同,越剧擅长编演古装戏。越剧旧名绍兴戏,发源地在浙江原属绍兴府的嵊县,从田间乡俚说唱发展为全国第二大剧种。绍兴戏改名为越剧时,在上海唱红的是女子班演员。从1938年起,越剧女班蜂拥至沪,到1941年已有36个小班在沪荟萃。

    越剧在上海刚站稳脚跟时的唱腔是比较单调的“四工调”。从1937年施银花、屠杏花唱的《十美图·盘夫》(丽歌唱片)等唱片中可听出,当时的越剧唱腔还相当单调粗糙,嵊县土腔很重,远没有上世纪40年代末的越剧那么优美。

    从1942年10月开始,为适应上海市民欣赏的要求,袁雪芬、尹桂芳等开始了对越剧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越剧唱腔突破了原来主腔明快、跳跃的单一曲调,于1943年出现了柔美哀婉、深沉舒展的“尺调”和“弦下腔”,这是越剧史上一次重要的飞跃。“越剧十姐妹”(徐天红、傅全香、袁雪芬、竺水招、范瑞娟、吴小楼、张桂凤、筱丹桂、徐玉兰、尹桂芳)等名角将这些腔调越唱越精越美,还各自磨练出了独特的流派唱腔。

    据钱乃荣初步研究,袁雪芬新创尺调,主要是因为激昂的情怀需要寻觅新的曲调抒发,即在以低婉柔曲的杭州话阴平连读调为基础的“四工调”一统越剧曲调的情形下,引入老派和新派上海话的连读变调,并对“低——高”、“高——低”分明的上海话腔调进行了艺术化加工。钱乃荣解释说,在吴方言中,许多字在词语中的读音音调和单个字的音调是不同的。在用上海话讲话时,会出现极富地域特色的连读变调。而当越剧的曲调开始与上海方言的连读声调契合时,唱腔就又会面目一新。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