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1944年灌录的《香妃·哭头》(大中华、百歌唱片)中,袁雪芬在叫了“小和,小和”之后,一句“不由我,一阵阵,哭断肝肠”,就是用上海话连调 “5 22 113,3+55+21,33+44 55+21”(前三字是老派单字,后七字是新派三个连读调声调)来唱的。这样的底调,必须改用高低差异较为悬殊的尺调来作伴奏。
钱乃荣指出,越剧的改革成功表明,一段好的曲调的基础,是与该地方戏的地方自然语音合拍一致的。越剧演出走过的地方较远,具有杂交优势。它在杭州、上海长期演出过程中,杭州话、上海话的连读变调与原来的嵊县话、绍兴话连调的转换叠加,交相辉映,共同形成了优美曲调的内核,并发展出宛转跌宕的拖腔,十分自然、优美悦耳。
歌曲:平均每3天有一首歌做成唱片
中国的现代歌曲是上海开埠以后发端的。经钱乃荣各处搜集,特别是从1929年出版的 《剧词汇编》,30年代、40年代6本《大戏考》和其他资料中,共汇集到2224首老上海流行歌曲。这些歌曲从1931年1月6日胜利公司灌录第一张 《特别快车》、《桃花江》开始,至1949年4月百代公司出完最后一张歌曲唱片为止,发行唱片时间延续18年零4个月。
在2224首流行歌曲中,如果除去40首与“时代曲”(当时对流行歌曲的称呼)内容不太合流的歌之外,计算一下,平均每3天就有一首歌曲做成唱片出版。这个足以惊世的数据,还不包括只是流行但没有选出做成唱片的大量时代曲,以及上世纪50年代后上海百代公司转移至香港后在印度等地出版的过去没在上海发行的歌曲。
在这些歌曲中,“金嗓子”周璇灌录出版了196首歌,“银嗓子”姚莉在上海灌录出版了171首歌,白虹灌录出版了163首歌,王人美灌录出版了131首歌。
当年,上海成为“东方歌都”和世界流行歌曲的重要发源地。其中不少优秀之作传唱至今,成为华人世界中永远的“怀旧金曲”,有些歌曲还进入欧美乐坛。例如,电影《天涯歌女》插曲——《玫瑰玫瑰我爱你》被译成英语流传到美国,被美国歌坛名宿FrankLaine唱红,于1951年荣登美国流行音乐排行榜榜首。以后,英国的“King’ s Singer”六重唱团又将它改编成一首抒情的男声重唱,在全球流行。
据钱乃荣研究,最早的“时代曲”是《毛毛雨》、《妹妹我爱你》这两首歌。它们是作曲家黎锦晖在1927年创作的,由百代公司出版唱片。 “毛毛雨下个不停,微微风吹个不停。微风细雨柳青青,哎哟哟!柳青青。小亲亲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奴奴呀只要你的心,哎哟哟!你的心。 ”当19岁的黎明晖用几乎不加修饰的嗓喉唱出这段歌词后,这首情歌很快风靡上海滩。
时代曲中不但有大量歌曲传唱爱情,还有许多表现其它题材。有些制成唱片的时代曲反映了小本买卖生意、摊贩生活的面貌,如周璇唱的《卖烧饼》(百代),袁美云唱的《油条花生米》(胜利),聂耳曲、安娥词、龚秋霞唱的《卖报歌》(百代)。
有些歌曲表现了劳苦大众的生活和所遭受的苦难,吐露他们的心声。如广为传唱的1934年电影 《渔光曲》中的主题歌《渔光曲》(百代),抒发了渔民过苦日子的心酸,王人美唱得凄美而朴实,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当年,影片《渔光曲》不但轰动上海滩,而且在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展中获影展荣誉奖,开创了影片必须配上歌曲才能卖座的潮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大量时代曲表达了上海人民抗日的激昂吼声。 1933年出版的 《十九路军》(百代),任光词曲,胡蝶演唱,歌颂了淞沪抗战中的英雄“十九路军”。 1934年电影《桃李劫》上映,主题歌为《毕业歌》,田汉词,聂耳曲,由主演袁牧之、陈波儿等演唱。这首歌曲在群众中,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中激起了强烈共鸣,许多进步青年曾唱着这首歌,奔赴抗日救亡的战场。而时代曲中的最强音,便是建国后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