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唱片看多元博采的海派文化(上)

    《上海老唱片(1903-1949)》(钱乃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精装修订本)梳理了各大小唱片公司在上海发行的包括京昆、苏滩、沪剧、滑稽、评弹、越剧、甬剧和歌曲八大类唱片的代表作品,首次对其演唱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归纳和研究分析,并收录了至今最为全面的老唱片目录、320张唱片片心照片和410段珍贵唱段录音。

  一部唱片发行史,就是一部文艺发展史的缩影。上海1843年开埠后,以强盛的商业为基础,形成了繁荣的海派文化,到20世纪20年代,已经快速成为一座歌舞之城,又是一个戏曲之都。

  中国的现代歌曲是上海开埠以后在西风东渐的背景下发端的。1850年英国人在上海就成立了业余剧团进行演出,1879年上海公共乐队成立。中国第一所国立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1927年11月在上海成立,“五四”后在蔡元培提倡下北京大学成立附属音乐传习所,初创的“时代曲”《毛毛雨》就有“小亲亲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奴奴呀只要你的心”这样的唱词,呈现浓郁的民谣风味;在西方爵士音乐诞生不久,黎锦晖就娴熟地创作出《特别快车》和《桃花江》这样十分好听的爵士风格作品。

  制成唱片的“时代曲”表现了上海社会和时代的真实面貌,有不少反映小熬买卖生意甚至是摊贩生活面貌的歌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底层上海市民工作劳动营生的辛劳。如周璇唱的《卖烧饼》《卖杂货》,袁美云唱的《油条花生米》,王人美唱的《卖梨膏糖》,江曼莉唱的《缝穷婆》,李丽莲唱的《小面包司务》,盛家伦唱的《打铁歌》,冯凤唱的《挑夫曲》、《打夯歌》,聂耳唱的《打砖歌》、《开矿歌》等。周璇唱过《可爱的早晨》和《讨厌的早晨》两首歌,分别描写了上海生活中的两种早晨。她在《讨厌的早晨》中唱道:”粪车是我们的报晓鸡,多少的声音,都跟着它起;前门叫卖糖,后门叫卖米,哭声震天是二房东的小弟弟,双脚乱跳是三层楼的小东西。只有卖报的呼声,比较有书卷气。煤球烟熏得眼昏迷,这是厨房里的开锣戏。旧被面飘扬像国旗,这是晒台上的开幕礼。“把一个平民的实在的早晨,小百姓城市生活的面貌刻画得入木三分。

  不少歌曲表现劳苦大众辛劳生活和所遭受的苦难,吐露他们的心声。如家喻户晓、广为传唱的《渔光曲》(王人美唱),抒发渔民过日子的心酸,有“腰已酸,手也肿,捕得了鱼儿腹内空”那样的唱词,当年唱片发售了10几万张。陈娟娟唱的电影《迷途的羔羊》的主题曲《月光光歌》中,有“苦儿血泪已流干”的唱词,曲调十分哀婉伤叹。

  九一八事变后,百代公司出版了大量抗战唱片,集中表达了上海人民的激昂吼声,如胡蝶唱的《十九路军》《抗敌歌》,袁牧之等唱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

  对乡下山歌和江南民间情歌的采集和翻新一直是时代曲曲调的一个渊源,如周璇唱的《凤阳花鼓》《采槟榔》。《百鸟朝凤》是一曲童话式的对唱:“(女唱)凤凰得病在山中,百鸟前来问吉凶,十姊妹双双来看病,八哥儿忙着请郎中。(男唱)请了天鹅来诊脉,气坏了鹞子向天冲。画眉在笼中干着急,鹦哥在架上不宽松……”

  “时代曲”也翻唱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故事的精华,使古典题材作了现代表达。如陈玉梅唱的《燕双飞》,唱词诗情画意,平仄分明,歌曲也唱得温柔敦厚:“燕双飞,画栏人静晚风微。记得去年门巷,风景依稀,绿芜庭院,细雨湿苍苔。差池双翦,掠水穿帘去复回,魂萦杨柳弱,梦逗杏花肥,天涯草色正芳菲……”

  对天然景物的倾心赞美,进行了情景交融的描绘。两位被尊称为“歌仙(陈歌辛)”和“歌王(黎锦光)”联袂词曲,又由金嗓子周璇演唱的《五月的风》,幽幽唱出了人世的兴亡和沧桑:“五月的风吹在天上,朵朵的云儿颜色金黄。假如呀云儿确有知,懂得人间的兴亡,它就该调过头去离开这地方……”

  《夜上海》和《苏州河边》是以城市的旋律谱写的对上海的赞歌,一直被人们誉为标志性的上海“市曲”。

  时代曲之中,数量最多的是言情歌曲。这些歌曲曲调优美动听,留下了大量的陶人心醉的激情唱词,代表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都市诗歌文艺。与万家灯火的夜上海一起,深深常驻在人们的记忆中。很有名的有龚秋霞唱的《蔷薇处处开》:“蔷薇蔷薇处处开,青春青春处处在,挡不住的春风吹进胸怀,蔷薇蔷薇处处开。”

  商业社会,大都市的生活,加上八年抗战的生离死别,有特多的相逢、离别、思念和重逢,飘泊之感也常常缭绕着人们,尤其感慨良多的是情人们送别和远离思念,因此听这类歌曲也就特别地令人惆怅和销魂,这类歌曲也特别多。有名的如姚莉唱的《人隔万重山》:“音讯断,心也碎,旧时欢笑成梦幻,一去欢笑成梦幻,一去犹如石沉海,人隔万重山。”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