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第一首流行歌曲侬听过伐 钱乃荣教授收藏数百张上海老唱片

    在收藏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同好,走访了不少老唱片收藏者的家,拍到一些珍贵的唱片片心照片。如今,这些照片也和他收藏的大量唱片片心一起收录在 《上海老唱片(1903-1949)》一书中。钱教授说,前段时间,他从一个买唱机的人口中得知有位年届八旬的宋先生,收藏了5000多张唱片。于是,他根据线索找到老先生所在的居委会,要到了他的电话。但钱乃荣打了多个电话,欲登门拜访,说明只是想观赏藏品的来意后,老先生就是不肯接待。无奈,钱教授寄给宋先生一张自己与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合作出版的《老唱片博览——滑稽篇》光盘,宋先生收到后立即来电,邀请钱乃荣到他家里看藏品。原来,宋先生是一位圣约翰大学毕业的“老克勒”,文革前家中收藏了5000多张唱片,可惜多数被毁。上世纪80年代起,宋先生又开始收集唱片,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家的藏品数量又达到了5000多张,其中不乏极其名贵的上海老唱片。

    新书光盘收集310段老唱片唱段

    作为研究上海方言、海派文化的学者,钱乃荣教授在收藏的同时,对这些唱片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以每本1000元-3000元的价格买来了多本连上海图书馆也没有该版本的 《大戏考》,这些书是解放前出版的戏剧、曲艺、歌曲唱片的唱词汇编。有了唱词,就可以对照唱片做细致的研究了。

    在耗时一年多的写作后,钱乃荣将上海老唱片分为了京昆、苏滩、沪剧、滑稽、评弹、越剧、甬剧和歌曲八大门类,首次对各类老唱片的演唱内容做了系统的分类归纳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细述了各类唱片在上海诞生、流变的历史,呈现出20世纪上半叶海派文化的繁荣景象。《上海老唱片(1903-1949)》还收录了作者精心整理的、至今最为全面的上海老唱片目录,300余张唱片片心和30张唱片外套的照片。

    在该书所附的DVD光盘中,收集了310段老唱片的精彩唱段,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这些唱段是钱乃荣自己运用电脑软件,将唱片声音转成MP3格式后存入的。比如在歌曲门类中,他从老唱片2200多首歌中精选了50首最有代表性的“时代曲”,从第一首电影插曲到1949年4月出片的解放前最后一首歌曲,都刻录在这张光盘上。为尽量保留最为真实的声音,对于放唱杂音不严重的唱片,均不作消噪处理。

    呼吁开展老唱片系统整理、出版工作

    对于这本系统论述上海老唱片的著作,著名文学评论家、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已先睹为快,并撰写了序言。陈思和指出,老唱片曾是上海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海派文化的重要元素。上世纪10年代到40年代是海派文化奠基发展的黄金年代,留声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思和还指出,作为吴方言专家,钱乃荣在每一个剧种的唱词中找出了与吴方言相关的语料,分析了上海方言怎样被吸收到传统地方剧种的唱词中去。“他不仅把发生在上海的地方戏当作上海文化的一部分,而且考察的是上海文化对于那些地方戏的艺术改革提供了哪些新的元素。这种综合性双向考察,是钱教授的绝活。 ”

    面对同行的高度评价,钱乃荣表示,上海老唱片的收集、研究工作还远没有到大功告成的时候。在他看来,藏有老唱片的单位应联合起来,组织力量、集中资源,将从1903年到1965年在上海出版的全部能找到的78转唱片按苏滩、滑稽、评弹、沪剧、越剧、京戏、歌曲等等分类,全部做成CD和DVD版,作为一份上海人曾创造的文化业绩,整理出来重新面世。 “只有系统地重版这些文艺作品,我们才可基于事实全貌,重新书写上海的海派文艺史。 ”

    钱教授听说,上海图书馆藏有20万张唱片,其中有许多是解放前的唱片,也有解放后的78转和33转密纹唱片。“我希望上图加紧组织力量,对这些唱片进行整理。”对于这类工作,有关部门应予以经费支持。据了解,曾有上海社会科学界的领导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上海老唱片的系统整理、出版项目一直没有启动。

    “这件事他们至今未做,或者没条件马上做,那么我就来走第一步吧。”钱乃荣说道,言语中透着一丝无奈。

    专家精彩论述

    苏滩:首创“剥勒皮吃”、《金陵塔》等滑稽经典


    苏州曾一直是中国文化的繁华重地,昆曲就是苏州文化的典型代表。士大夫钟情的苏昆后来走向俗化,演变成了苏州滩簧,简称“苏滩”。

    苏滩进入开埠后的上海后,迅速融入了海派文化,成为上海民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它不再主要是唱古代戏本和农村民间生活的内容,而是面向都市市民,逐渐转变为演说上海城里发生的事情。譬如录过19张苏滩唱片的王美玉唱的《上海景》(大中华唱片)中的“电车替汽车呀,快得勒像腾云”等唱词,集中歌唱上海马路上的新生事物。

    噱头和笑话渐渐成为苏滩中最受欢迎的“调料”和话锋。苏滩从体裁上也发生了质变,由说唱故事发展为滑稽喜剧。单口或双口相声式的段子成为苏滩的一种活跃形式,以后与从 “趣剧”演化而来的滑稽“独脚戏”合流,成为后来滑稽戏中的重要表演形式。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