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条小溪里,都会有江河的力量。每一颗石子里,都会有沙漠的影子。所以诗人狄金森说:要造就一片草原,只需一株苜蓿和一只蜜蜂,再加上一个白日梦。或许只有一个白日梦也就够了,如果找不到苜蓿和蜜蜂。 在读到童话家冰波和王一梅惠赠的“中国第一套微童话绘本”《水晶靴子》、《住在树上的猫》的一瞬间,我想到了狄金森的这几句诗。我看到,冰波先生在扉页写着这样的题赠:“微童话是我的梦想”;一梅的题赠则是:“微童话写进了我对生活的理解……”由此可见,他们都是在用心创造与呵护着“微童话”这个新生的宁馨儿。这两位童话家实在堪称“中国微童话之父”和“中国微童话之母”。他们在各自删繁就简、惜墨如金的文字世界里,创造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形式和意境的童话新文体。 《水晶靴子》和《住在树上的猫》每本书都收入了优美、精致的微童话十八篇。通常只有一个童话故事容量的绘本里,竟然承载了十八篇童话。如果仅从“经济价值”上看,这无疑是最具“性价比”的童书了。这当然是小读者的幸福。我们不妨在此先欣赏几篇。好在微童话篇幅短小,为窥全豹,全篇照录: 小乌龟背了一棵苹果树,给它远方的爷爷送去。 爬呀爬呀,苹果树开花了; 爬呀爬呀,结出苹果了; 爬呀爬呀,苹果成熟了。 到了爷爷家,小乌龟和爷爷一块儿吃苹果。 (冰波《小乌龟的苹果树》) 豇豆兵坐着它们的豇豆船,要去蚕豆国打仗。 上了岸,豇豆兵看见了眉毛黑黑的蚕豆兵,它们的个儿好大呀,它们的船好大啊。 蚕豆兵队长对豇豆兵队长说:“你们这么小的船,小心翻船。你们要到哪里去?我用蚕豆大船送你们。”豇豆兵队长轻声地说:“算了,队伍解散,大家回家种菜去……” (冰波《豆豆兵去打仗》) 这是一个真正的“小世界”,小到每一篇童话都只有100个字左右。但这分明又是一个“大世界”,可谓以一当十,撒豆成兵;滴水观海,一雨成秋。故事、形象、幻想,还有意境、细节、情趣,样样都不缺少。 冰波有言:“一片叶在湖面上悄悄打转,我看到的是轻盈;一滴水在荷叶上咕咕滚动,我看到的是丰满;一段文字在微博上飞扬流转,我看到的是故事、想象和意境。这就是我注定要爱她,因为,她是微童话。”澹然的文心,细腻而丰盈。 再来欣赏两篇王一梅的作品: 夏天,我遇见一只羊,它已经年迈,我把花环戴在它的脖子上。风吹着它长长的胡子,它给我讲羊儿流浪的故事,直到月亮升起。 我陪它一起数星星,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 数着数着,羊数错了,数成了一只羊,两只羊,三只羊…… 然后,羊睡了。我为羊搭起帐篷,悄悄地离开。 (王一梅《遇见羊》) 蚯蚓有一个地下迷宫,如果去拜访它,请带着萤火虫;蜘蛛有一个网的迷宫,如果去拜访它,请穿防粘靴子;田鼠有一个油菜花迷宫,如果去拜访它,请带蓝蝴蝶;猎人有一个森林迷宫,如果去拜访它,请带一条狗;我有一个草地迷宫,如果要拜访我,只要轻轻走路,不踩坏小草,那就请进来。 (王一梅《迷宫》)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这样的作品,不仅是简练而完美的微篇童话,也是充满抒情意味和润泽可感的散文诗。每一篇作品也没有因为篇幅的简短和浓缩而变成抽象的、缺少水分的干花。冰波和王一梅,原本都是抒情童话和唯美童话的创作圣手。当童话的情节和语言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剪裁,抒情的意境和趣味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纯”之后,他们献出的是钻石般的诗与真的光芒,是情感饱满的爱与美的果实。 对此,王一梅也有一番文心独白:“那一刻,听北极浮冰上企鹅在合唱,看渴望羽化的毛虫在半透明的茧里微笑,田鼠的家黑暗得像迷宫一样神秘,蝙蝠倒挂的世界颠倒又充满思考……猛然间,奔放,沉默,思绪游离。那一刻,微童话流淌在字里行间。” 这种对自己所钟爱的文体极端用心、全身心投入的态度,是值得肯定和效仿的。创作者对于他的职业的强烈的爱,才是无论是在主动还是被动的状态下最关紧要的东西。不论我们所做的是什么,重要的是,都能带着一种强烈的感情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