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品市民——《逸趣——老上海琐记》片断

  陆康给《逸趣——老上海琐记》作序说:忠明兄旨趣涉广,世间逸致趣事、奇趣雅事、闲趣乐事,诸如古井虎踪、面馆红酒、花卉异石、市钟古玩,他都有雅趣疑则思问,寻访搜迹,详征究柢,并时将老上海昔时风俗,绘图镌制于紫砂壶上,相映成趣,艺文辉映……沈嘉禄评论说,杨忠明饶有兴趣的小品,展露前辈文人的风范与市民阶层的智慧。

    面馆

    从前进面馆坐定只要吩咐一声,跑堂用行话吆喝着传与厨房。行话名目繁多,“免青”即不放葱;汤要多叫“宽汤”;汤要少喊“紧汤”;“拣瘦”、“拣肥”是客人要吃瘦肉或肥肉;“去皮”,要去一层肉皮;还有“轻面重浇”或是“重面多浇”就是要多面或是多浇;另一种叫做“减底”,也就是浇头多些面尽量少无妨。

    面分硬面、硬硬面、烂面、烂烂面。四碗面叫“两两碗”以避不吉利谐音。面上浇头多加一份谓“双浇”,浇头另盛小碟当作下酒菜叫“过桥面”,老上海把上面馆小酌称作“过桥”,这一典故原只为盛半碗汤的面条,因汤少面多,面条高出汤面,状如江南石拱桥而知名。从前煮面师傅仅凭手中长筷一夹锅中面条,便能知晓面的生、熟、硬、软、烂、糊。捞面时用笊篱配合捞拨成形,朝空中掼两掼将面条卷紧盛入碗中,如木梳梳过似的,俗话叫“头势清爽”,食客观之赏心悦目,食欲大增。

    红酒

    旧上海山东路有一家“马上侯”酒家,其店招出自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店老板说,你到我这里喝美酒,来客可以马上封侯,讨个口彩!此酒家中西合璧,卖法国、意大利葡萄酒,还有白兰地,那时有没有“拉菲”,尚待考证。

    从前,郑逸梅随祖父去老上海哈同的爱俪园游玩,上万只电灯泡照亮大花园,乐队演奏小夜曲,春风沉醉,夜色迷离中哈同夫妇亲自出来招待游客,送给他们一人一张哈同夫妇的照片和徽章,桌上葡萄酒开启着,侍者慢慢地把酒注入精致的高脚玻璃杯中,不喜喝酒的郑逸梅,出于好奇品上一口,一股来自地中海的橡木浓烈醇味,满口皆香,郑老与他祖父相视大笑。旧时上海有个名画家很海派,喜欢现煮咖啡,他说,闻着那沸腾的咖啡香味和浓浓的红酒醇香是人生乐趣之一。如邓丽君《美酒加咖啡》,一种氛围,一种感受,一种情怀,尽在不言中。“文革”时,他家床底下还珍藏着几瓶名牌红酒,心情好的时候偷偷与朋友品酒闲谈,饮至微醺,看花半开,洵为人生一乐。有时他帮朋友画上一大幅水墨葡萄,受画者回赠他咖啡与葡萄酒,没有进口的,国产的也行。

    红烧肉

    说到“红烧肉”,有人紧张,说会给人带来“三高”的肉是健康杀手!有人开心,认为红烧肉是百年上海滩永远的美味佳肴!正方:为了健康,戒肉保命吧!反方:生死由命吧!反方:生死由命,不吃白不吃。旧时,我父亲烧红烧肉在马立斯老弄堂里小有名气,他的选肉要诀:买带肋骨的“硬肋条肉”,猪身不要太小,要选形象“帅哥”、头脑聪明的猪,烂眼皮、三角眼的猪肉味道肯定不佳,黑毛白毛黄毛无关紧要,因为那年头的猪肉全是农家养殖,没有“猪肉精”的困惑。要挑一层肥一层瘦的五花肉,皮要刮得清爽,否则你边吃肉边拔猪毛。当然,肥肉膘厚的做红烧肉最佳!

    看电影

    上世纪60年代学生看早早场电影最便宜,一角钱搞定,红旗新闻电影院每场票价仅收五分钱,有些电影院暑天没冷气,只有电风扇,或发把广告纸扇用用,所以,有冷气的电影院最受人欢迎,进场,凉飕飕的冷气扑面而来,好像吃了冰激凌,好爽快啊!最难受的是散场,一脚踏进火炉里,汗流浃背,做人苦啊!

    从前电影院门口等退票的人,就像小达人张冯喜表演很滑稽的“打桩模子”那种腔调,站在街边,身体抖伐,抖伐,一手拿钞票,一手插在裤袋里,嘴里不停喊:“票子有伐?票子有伐?”最近我在自己的藏书里找出一张察刮哩新的长城电影院早早场电影票,哦,想起来了,原来是我50年前买的《铁道游击队》电影票,当时“遗失”了,没看成电影。那年头电影院管理很人性化,如果票子放在衣袋里洗衣服时洗烂了,开场时你如能报出几排几座,检票的去查看,确实空着,会放你进去看。

    七宝点心

    上海七宝古镇豆腐花最好吃,店家用铮亮的铜铲从木桶里捞起一浅碗豆腐花洒上葱花、虾皮、榨菜,浇上鲜酱油等作料,用小勺挖起豆花往嘴里一送,胃口大开, 香、 滑、鲜、 辣、爽,五味陈杂,享尽人间口福。那些氽在大铁锅里的鲜肉大汤圆也是七宝老吃客的首选小吃,轻轻地咬上一口糯软的汤圆皮,一吸,一股滚烫的鲜汤肉汁涌入口中,这是品尝鲜肉汤圆者最有味觉快感的几秒钟……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