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成轴心翻译问题多 当下文学翻译难出大师?

  当前,日本文学翻译图书市场相当混乱。其特征,一是“一窝蜂”,一是“一刀狠”。不少民营文化公司和出版社甚至在一个日文编辑也没有的情况下就“地毯轰炸式”大出特出日本文学翻译作品,不仅置译文品质于不顾,而且不管是“天火”还是“垃圾”一并偷来。“一刀狠”即恶性竞争。不惜抛出近乎天文数字的巨额美金将同行苦心经营一二十年而终成品牌的作家作品一刀砍来据为己有,而后大肆炒作。破坏了行规,宠坏了外商,毁掉了可续性。不用说,二者都是为了钱,没有职业自律,没有文化自尊,没有道德自省,作为文化人的使命感更是无从谈起。我有些担心,如此下去,眼下还算红火的日本文学图书市场,随着读者反胃,迟早非崩盘不可。

  再者是译者的问题。现在会外语的人比比皆是,但粗陋的翻译作品也比比皆是。文学翻译如何能做好?六分靠母语,三分靠外语,一分靠天赋。现在很多译者的中文功底太差。对中文经典太少涉猎、积淀。翻译是二度创作的工作,需要文学悟性、艺术灵感。可能是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平时的各种娱乐活动太多,读书太少。

  还有一个评价体系的问题。很多专业的译者同时也在大学或者科研机构任职。我个人也是这种情况。但是,现在从讲师到副教授、教授的职称评定体制,并不将辛苦的翻译工作纳入主要的评价体系,基本不列入学术成果。这也使得很多教授不愿意去做翻译。

  最后,还有一个收入问题,目前的稿费还停留在每千字45元左右。30年前,这点钱还算是不错的收入,能鼓励一些人坐下来进行辛苦的翻译工作。而现在还是这个水平,就实在是太低了。

  一半以上翻译文学作品变库存

  这个时代的娱乐化已经毫无疑问。文学严肃性已经不再被放在第一位。对99%的出版社而言,商业利益是第一位的,大多数出版社已经将图书与影视娱乐产品等同视之,《暮光之城》、《哈利波特》这类畅销书受宠就很说明问题。过去,出版社会花两年的时间策划出版一本图书,一个编辑一年才做三四本图书。现在,一个编辑一年甚至要做一二十本书。编辑是否真正通读了原作都很难说。

  好的翻译出版物,不仅要有好的译者,还要有好的编辑,编辑的专业功底,要差不多跟译者在相当的水平线上——有好的绿叶,才能衬托出好的红花。在当下讲求短、平、快的时代,传统的有文化理想,奉行严谨职业道德的老式编辑已经不多。而且,对出版社而言,也越来越难吸引优秀的毕业生进入这个吃力不讨好的行业。即便是在编辑行内,大家比的也是谁做的畅销书多,谁挣的钱多。

  我们对15~24岁的读者的调查发现,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的是网络文学,翻译文学的读者群体很少。经常,一半以上的翻译文学作品要变成库存。仅就去年一年的数据来看,全国引进了约16000种图书,文学类约占2%~3%,差不多是十多年前的十倍。过去,只有三四家出版社出版翻译作品,现在580家出版社,不管有没有编辑资质,都可以出版译著。过去大学里有地位的教授才会做翻译工作,现在学过英语的年轻人都可以翻译,就像网上的电影字幕组。大家等不及出版,就自己在网上翻译《哈7》。

  译者当中当然会鱼龙混杂。但我觉得不用太苛求每一部作品都成为《红与黑》,即便在被视为翻译黄金年代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烂书也很多。无论翻译还是写作,都是很形而上的工作。相信,在未来,大家的心态放平了,还是会有做事认真、有耐心的年轻人,成为优秀的译者。

  经典文学非有复译不可?

  文学永远是小众的事。对文学翻译人才缺乏不用特别惊诧。在上世纪80年代,拉美文学翻译曾经有过一个“盛世”。以云南人民出版社的《拉美文学丛书》为代表,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拉美文学翻译作品。在这之后,发展势头又低落下来。对此,我个人并没有特别悲观。

  谈及翻译者的收入问题,目前文学翻译的收入远不具备糊口的可能性。对不少年轻的翻译者而言,做翻译算不上体面,很多都只是凭借着兴趣在做,得不到与劳动相称的回报。

  我翻译了《百年孤独》之后,不少网友对照老一辈黄锦炎、高长荣、吴建恒等翻译家的译本给出了很精彩、很有才华的点评。我看得兴致勃勃,有很多意外的收获。特别是有位网友说我把《百年孤独》翻译成了一部“俄罗斯小说”。这个评价非常有趣。在我看来,经典文学作品当然应该复译,这会使得作品变得更为丰富。鲁迅先生曾经写过的《非有复译不可》一文,已经把道理讲得很清楚。我并不认为存在“老一代翻译家”如何如何,“新生代翻译者”又如何如何的二元对立关系。一位老人家和一个年轻人之间的共同语言,有可能超过老人家和同辈老人家之间的共同语言。对未来,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设想,人生总该留一些设想之外的惊喜。有好的作品,有兴趣,愿意翻译,就继续做就好了。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