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的故事,理应好好写写。于是书店里一眼瞥见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的《机场里的小旅行》,竟也小规模回肠荡气了一番,料想才子手眼叙写机场趣闻,合该好看,弄不好还能上一回空中哲学课堂,可就抵回票价了。
待四万字读过,外加无数照片和片片留白,这本好歹给撑大到120页篇幅的小书果真当得起书名,我们好比参加了一回德波顿的机场一日游旅行团。原来英国机场管理公司(BAA)高薪邀请德波顿进驻刚建成的希思罗机场第五航站楼,作为“首位驻站作家”,他可以结识来自全球各地的旅客,访谈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安检人员、飞行员、首席执行官,乃至机场牧师,他还可以在出境大厅、入境大厅、机场限制区和机场酒店随意进出,然后他要做的就是在机场的特设专座上,在众目睽睽之下为新空港写一本书,说得明白点,写一篇机场软文。
才子能写才子文章,但未必写得了广告软文。为了对得起BAA开给他的支票,德波顿确也没少花工夫。机场航站楼的每个角落几乎被写了个遍,信息显示屏,柜台、安检区、候机厅、购物区、贵宾室、档案库房、餐点工厂、模型展厅、控制室、停机坪、跑道、行李提取处、接机区,恍惚间我以为这是希斯罗机场最新的指南地图。这还不算,他还不遗余力排比一连串数据和地名,比如香港到伦敦的飞行距离,庞巴迪的最高时速,GE公司生产的引擎马力,甚至最早一班航班的抵达时间等等,其专精程度简直可以在机场培训部开课了。
或许这样的写作方式,德波顿自己都有点过意不去了。遂祭起了他的如花辞藻,一再强调飞行的偶然与生命的不可测,动不动营造一种离合不定命运无常人生无奈的悲凉氛围,以此增加一点本书所谓的哲学浓度,好不辜负自己的才子头衔和哲学系出身。在此我斗胆向德波顿先生推荐一位老师,那就是本地的余秋雨先生,如何让文化以味精的状态洒落在各种场合,德波顿还得虚心向余大师请教一番。
其实这本书完全可以写得很好看。譬如他提到自己特设在机场大厅里的写字桌很是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当大家知道他是作家的时候很多人走过来自我介绍,给他讲自己的故事。那些故事在我看来远比他写的劳什子机场结构图好看得多。德波顿完全可以做一个英国版的纪晓岚或蒲松龄,笔录传闻趣事,外加一己之会心点评,既轻松又好玩。当然这么做,支票上的数字或许要少个零。
不过这书里还有几个好段子。譬如我觉得最会说话的不是德波顿本人,而是那位邀请他成为驻站作家的机场员工,“这个世界仍有许多的方面,大概只有作家能够找出适当的词语加以表达”,这颗糖估计着实甜到了作家的心里。再如希斯罗机场里的两位“机场牧师”,他们在机场里是没有固定地盘的,而是沿着某条特定路线“巡逻”。德波顿问他们:什么情况下,人们在机场里会找牧师。牧师想了好一会儿,才说:他们来找我,通常是来问路,而且绝大多数情况都是问洗手间的位置。
是啊,原本我们希望才子德波顿也能在机场里为我们指出上天堂的路,可惜最终他只告诉了我们洗手间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