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购书“同一屋檐下”——书城淮海店欲以新业态重返 实体书店纷纷多维求生存

    昨日,晨报A24版《别了,上海书城淮海店》的报道,在业界和读者中引起极大反响。在互联网改变读者阅读、购书习惯的今天,单一模式经营的实体书店究竟何去何从?生存还是毁灭?在采访中,记者获悉,沪上不少实体书店正在寻求新突破,据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透露,虽然原上海书城淮海店关门了,但目前正在与淮海中路某商厦洽谈,引进多元化模式,开设一家全新业态的阅读体验书店;而一个面积超过1万5千平方米的静安图书影视城也正在建设中,预计年内能迎接读者。

    单一模式走到尽头

    网上书店及数字出版的冲击,给传统书店产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北京的风入松、厦门的光合作用纷纷倒闭,上海的季风书店也于去年7月退出来福士广场。生存和毁灭,成为过去一年传统书业的关键词。

    上海书城总经理沈勇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上海书城淮海店多年来维持着传统书店的形态,虽然店内书籍品种逾万,但由于受到网上书店等的冲击,近年来销售出现大幅下降,2011年更是同比下跌了20%。为此,不得不做出业态转型的决策。据他透露,目前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正在与淮海中路某商厦洽谈合作事宜,希望引进多元模式,比如在经营书店的同时,同时引进文具店、咖啡馆、教育培训、生活馆等等,“读者阅读习惯改变了,单一模式的书店很难立足。新的业态有助于形成互动性消费”。

    除了正在洽谈中的淮海店,新华传媒还将陆续推出一批全新业态的大型“文化空间”。有面积超过15000平方米的静安图书影视城、超过25000平方米的“十六铺文化水岸项目”,以及超过280000平方米的“成城购物广场项目”等,都是以图书为核心,同步引入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消费服务,打造一个全新书业形态。

    “书城+影城”正在流行

    与正在建设中的静安图书影视城不约而同的是,不久前,博库书城也宣布将在宜山路店内开一家4D影院。博库书城宣传企划经理朱兵在接受采访时说:“为什么要开?说白了,就是大型书城单靠图书经营无法生存,更不要说盈利了。为什么开影城,而不是经营别的,因为博库毕竟是新华书店,在选择多元经营的时候,考虑更多的是形象,合作的伙伴是否与书店搭配,读者能否接受。”

    其实,“书城+影院”的多元化经营模式,上海博库并非是全国首家,早在2009年,四川文轩旗下成都购书中心就以“出租场地+保底提成”的方式引入了影院项目。之后,云南昆明东川书城开办的东川影城、山东东营新华书店与山东鲁信集团合作的新华鲁信影城,都采取了联合经营或自主经营的方式。

    朱兵告诉记者:“博库书城考虑开设影城的面积仅为300—400平方米左右,仅占博库书城总面积(10000平方米)的5%不到,图书经营面积不会大幅度减少。”他表示,实体书店只能靠自己,“要复兴书业首先要能够继续生存下去,能生存才能复兴”。

    无奈进行多种经营

    如果说,“书城+影城”尚不失为一种文化组合的话,有些书店的多元化经营,则无奈背离了文化。如上海书城淮海店在关门前,就将一、二层租出去卖服装;而在它对面的香港三联书店,不仅将一半面积出租给服装店,还在书店内以出租柜台的方式,开了一个卖黄金饰品的柜台;而大众书局福州路店,一楼的面包店和“周黑鸭”正在装修中。

    书店如何进行多元化经营,才能与书店的形象匹配并完成自救,成了实体书店亟需解决的新课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