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六十七个词》后记

    小说是什么。
    我喜欢米兰昆德拉的分类:一是讲述一个存在的故事,二是思考一个存在的故事,三是虚构一个可能存在的故事。其实米兰昆德拉的原话不是这样的,他仿佛是这样说的:讲述一个故事、描写一个故事、思考一个故事。
    我改变了他的原话,并仍然执著地认为,我改变过的话才是昆德拉的原话。因为讲述一个故事和描写一个故事层次并无大的分别。
    我喜欢第二种:思考一个存在的故事。
    讲述一个存在的故事,我认为只是抄写。这些工作电视工作者就可以做了。而虚构一个可能存在的故事,是一种逃避。相当于饥饿的时候画葡萄止渴。
    还是思考一个故事好。倘使一个人跌倒了。讲述故事者一定会讲述他的血液流出来,声音传过来。虚构故事者一定会安排这个跌倒的人在倒在地上的一瞬间看到一个写有密码的纸条,从而解决了他的难题。而思考这个故事的人,会考据这个人的职业,会悉心观察他摔倒以后的表情和心理活动。思考一个存在的故事,才能帮助没有到现场的人无限地接近事件的真相。
    是的。这也是我的一个小说观点,接近最本真的生活现场,不是直接转述,不是间接虚构,是兼融了二者的思考。
    那么思考的结果呢。我觉得,多数事件的真相,都是模糊的。
    一个作者能站到多高的位置呢,能看到多少事件的全部呢。这是一个耐人寻味且悲伤的现实问题。因为,我们只是处于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局部,我们所感受到的世界真相都是局限在特定年代和特定的语境里。时过境迁,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当时的思想的尴尬。但局限并不是绝望。局限里的美好依旧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向自己的内心深处挖掘,回到最初出发的地点,童年,我们会发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那正是一个模糊的美好,无法用黑与白区分的美好。
    我以前很喜欢玩一个游戏,仿佛是情色游戏吧。一个扔蓝球的游戏。如果能准确地扔进那篮球框里的话,游戏中的一个漂亮女孩就会脱下一件衣服。
    无聊吧。
    我也是这样感觉的。
    可是,忍不住,想脱干净她的衣服。只是,我从来没有成功过。
    正是因为没有成功过,所以才一直坚持玩这种无聊的游戏。
    这是一个比喻。
    事情的真相常常在我们脱下一个女人的衣服的时候才能知道,之前的所有过程不过是猜测,是模糊的、未知的。
    小说具备这样的功能。
    一个讲述故事的人极容易被故事本身迷惑,他就像一个工匠,拉了一辈子大锯,就连吃饭夹菜的时候样子都像拉锯子。那么,我还是赞美思考故事的人,他不满足本身的现状。他深入到故事内核去察看,细小的或者敏感的枝节都会传达出不同类型的感情世界和故事走向。
    我想到了有一个重大的社会新闻。2006年,轰动全国的珠海虐待保姆案。女主人被控变态,虐待小保姆,造成小保姆全身多处受伤,有不忍目睹的惨状。报纸出来之后,全国各大媒体均猜测性地报道女主人的残暴和没有人性。几乎是一夜之间,全国人民都被这个恶毒的女主人激怒了。可是,半年过去了,女主人不服法院判决,提起上诉,辩护自己说根本没有虐待小保姆。辩护律师多方取证,发现,女主人对小保姆竟然不错。因为女主人是单身,钥匙从来都是小保姆拿着,她随时可以逃走,如果真有虐待的话。医生验伤结论得知,女孩子的伤很严重,和她的实际年龄对比,她能忍受长达一年的虐待,并不敢声张不报警,于任何逻辑不合。邻居证实小保姆经常对女主人撒娇,而且女主人曾经给小保姆的伤,小保姆的母亲曾经到广州医院陪护,期间小保姆均未对母亲讲述遭遇虐待,直到一年后才向媒体报料。
    这个事件,从一开始简单明了,引起国人一齐发怒到最后真相模糊,只用了半不到的时间。
    给小说文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范例。
    什么是真相,真相其实是模糊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黑和白。
    而故事的思考者,恰好可以一点一点剥离这些被新闻的泡沫、道貌岸然的正义以及支离破碎的事实经历,可以找到这个小保姆伤口的出处、邻居的证词以及女主人同事的证词都只是故事的一个侧面。
    新闻的后续中,专家组甚至对两个做了同性恋倾向测试,没有得出结果。
    这样一个故事陷入真相模糊的僵局。所有的律师、法官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都说了相同的一句台词:真相只有两个人知道。
    小说的思考者一定可以无限接近的抵达这个事件的真相,而小说的描述者做不到,他最多只能忠实地做一个疑问语气的反问。虚构故事者也做不到,他会根据自身的主观的经验任意改写了故事的走向,成为娱乐或者消费这一事件的高级新闻记者。
    思考让一个世界多了很多个层次。
    我想起一个日本的故事。我不止一次地讲述过这个片断,用来表达我对一个事物内核的模糊学认知。如下:一个日本男人带着妻女去原始森林旅游。突遇一只黑熊,身材巨大。那名男子吓得大叫一声跑远,抛妻弃女。然而,那头黑熊却执著地追逐男人而去,最后,男人死于非名。事后,妻女均不原谅临阵脱逃的丈夫或父亲。
    新闻报道出来很多天以后,这名男子得到了舆论上极大的甚至是极端的鄙视。一个不肯负责的男人在现实主义眼光比比皆是的日本当下,永远不会有好吃的果实。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