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游吟诗人

    游吟诗人是欧洲一个古老的职业,其浪漫神秘的形象频繁地见诸欧洲的文艺作品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威尔第的歌剧《游吟诗人》。曾几何时,这一特殊的人群游走于列国之间,演唱自己创作的诗歌和歌曲,他们赞美爱情,讽喻世象百态,让人们亦悲亦喜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与自己的孤独寂寞抗争着。从这个意义上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德语诗人里尔克就是最后一位游吟诗人。他终生漂泊异乡,在那个物化与异化的世纪之交吟唱着精神世界的纯粹,也坚守着心灵的孤独。《马尔特手记》就是一部记录了里尔克心路历程的长篇小说。
    
    全书是以一个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性格孤僻敏感的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和自白的形式构成的。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长篇小说,没有完整的结构,也没有连续的情节,由不讲时间顺序的71个笔记体片断构成,更像是一部自传色彩浓郁的散文集。不过,它有一条内在线索,即对孤独、恐惧、爱、艺术、疾病、死亡、上帝的回忆、追问和思索。
    
    书中的主人公马尔特曾经漫游巴黎、哥本哈根、威尼斯等地。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他被一个高瘦的男子用手杖有节奏地敲击地面、向一棵棵树微笑的情景所吸引,也对塞纳河边那些古玩铺、旧书店散发出的宁静而慵懒的气息流连忘返。他承认巴黎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市,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但那些光怪陆离的变化,又让他感到恐惧和无所适从,敏感内向的个性、北欧人喜欢玄思冥想的特点,让他很快将视野从外部世界转向了内心的领地,“我有一个内在的自我,我自己对它一无所知。现在,一切事物都向着内部的远方深入”。
    
    小说就是在马尔特的喃喃自语、内心独白中,像河流一样自由地流动,没有思维的连贯,没有明确的指向,有的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索和追寻,散发出的是诗意的芬芳、人性的温馨。其中最浪漫的,莫过于马尔特对青少年时代的恋人阿贝伦娜的描述。阿贝伦娜最初吸引马尔特的,是她那富于男性阳刚气质的歌声,那歌声引领着他向上升腾,天堂之门仿佛在为他打开。在远离家乡的贵族学校,他凝望着窗外的树丛,想象着阿贝伦娜的美;假期回家,他沿着一条小径,迫不及待地跑向一棵金莲花树,阿贝伦娜就站在那里;在树阴下,她采摘葡萄的白皙的双手闪烁着光泽,还让马尔特大声朗读歌德致贝蒂娜的信。这些回忆是如此美丽和纯净,就像帕斯纳尔捷克所说:“只有在绝对的孤独之中,我的声音才会是纯洁的。”
    
    里尔克的笔下有母亲、爱情,还有关于恐惧、死亡的回忆和对于艺术的评论。伯爵夫人忽然闻到了某种难闻的气味,大家便跑来跑去拼命去闻,寻找那根本看不见的东西,马尔特有生以来第一次被某种类似对鬼魂的感觉攫住了;他心爱的小狗临死前注视着自己的怨恨的眼神,仿佛在责怪他让“死”闯了进来,使他充满了负罪感。这些铭心刻骨的生命体验,让马尔特悟出了“命运的困难在于它自身的复杂多变,而生活的艰难却是由于生活本身的简单”。而主人公对贝多芬音乐的赞美,对易卜生戏剧精神的概括,其实是对那个工业文明和商品化不断侵蚀人类生活、人的精神世界日益沉沦的时代的反思与反讽。
    
    小说的最后,以取材于圣经中的浪子归来的故事作为结束。迷途知返的浪子被里尔克演绎成了不愿被爱的形象。“他跪求在家人面前,恳求他们不要爱他。”曾经喟叹“历经岁月和爱情之后,我们仍然活着的”的马尔特,也许参透了真爱之可贵。这位在孤独中四处漂泊的浪子形象,不失为特立独行的里尔克本人精神气质的写照。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