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2009年初夏公布的上海高考作文题记忆犹新,要求是以郑板桥的书法为材料写一篇议论文,对后人评价其“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发表看法。“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这个对当今高中生来说稍嫌陌生的名言,让我立即联想到了韩天衡先生,因为韩天衡有一篇篆刻界非常出名的文章,用的就是这八个字作为标题的,它后面还有个副题:《论五百年篆刻流派艺术的出新》。但是这篇文章发表于1981年的《美术丛刊》上,距今已整整30年,而韩先生的新著《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正是以这篇文章为纲领,从当初的1万字扩展至15万字,汇集400多枚钤印及众多印学史料,全面、系统地论述明清以来篆刻流派萌发演化的脉络,着重开掘、阐述500年来印章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实“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出处远早于郑板桥时代,《南齐书·张融传》载:“(太祖)见(张)融常笑曰:‘此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后人常以此典来比喻不可多得的异才。韩天衡将其冠之以论文篇名,又扩充了它的内涵,使之成为其篆刻艺术研究的基本史观。探查论文发表的当时背景,正处于“文革”后篆刻艺术复甦期。彼时篆刻学习资料相当匮乏,广大青年篆刻爱好者对明清流派篆刻中错综、纷繁的发展脉络与艺术风格还是懵懂混沌,无从系统领略、学习到前人的艺术遗产。而韩天衡通过自己的刻苦勤奋,并借各种机缘的广泛涉猎,以20余年艰苦的探索与锤炼,将自身的篆刻创作推入到成熟期。他不仅被明清流派篆刻艺术中开山巨匠们的创新奋进精神所折服,更清醒地认识到艺术创作如守旧恋古是完全没有出路的,只是别人的附属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论文的发表,对明清流派篆刻中创新家们成功的奥秘作了细致、深入的剖析,并鲜明地提出了他的篆刻艺术史观,以及自己艺术实践的主张。这一观念对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还热衷于模仿吴昌硕、齐白石等为能事的篆刻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超越。
这30年可以说是当代篆刻艺术发展最为繁荣的阶段,但随着艺术面貌个性追求的多样性发展,在当下新生代篆刻爱好者中,也出现了不少忽视传统,竭力模仿当代流行印风的倾向。传统和求新是个永远争论不休、难以把握的难题,韩天衡再次看到了与30年前相反,但实为五十步与百步的问题,因此认为有必要重提篆刻艺术创新的话题。《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韩先生的又一部研究型著作。
“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这一极具哲理意味的命题,基本概括了韩天衡的辩证艺术史观。“不可无一”,标刻着历史进程中传统承续的连接点;“不可有二”,则是傲视同道的霸气和流风后世的范式建立。这一命题中,韩天衡辩证地转换视角,在古人和自我之间,在传统和创新之间,给出了双向选择,即让传统中有“我”,又让“我”中有传统,用传统修正自己,用创新来激励自己。
韩天衡曾经将“推陈出新”改为了“推新出新”,虽一字之改,却别具新意,并阐释“推”是推进、推动,而非推翻、摒弃。他的理论是“艺术必须‘推陈出新’,别无它途,而其本质在于‘推新出新’。那些以往大师们经典传统的、我们无数次模仿的作家和作品,它们都是当时开创的新面孔,时空并不能遮盖它新的光芒。我们要学习往日之新,推出今天之新”。他的这个理论依据,就是在书中援用的大量创作例证基础上,条分缕析后得出的艺术发展规律性的总结。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这无疑是韩天衡对近500年来篆刻流派发生发展无比犀利的洞察。
人类美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美的探索的历史,而美的探索,源自于人类对于审美理想的精神追求。真正的艺术家应排除名利,百折不挠,探索不止,因为创造美才是艺术家的使命,才是艺术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也应是衡量艺术家境界的重要标准。我们研读《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顺着书中所梳理的脉络,历数历史时空中一位位皓首穷“印”,耕耘方寸的篆刻家们的身影,或许也能认同这样观点,并将这种启迪运用于当下的艺术创作和印学研究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