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的出版社是辛亥革命的直接产物

  1917年,黄楚九被逼退出新世界游艺场的股份,随后决心建造更大的游艺场。他与朋友合资,在法租界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西藏南路口,开建“大世界”。当年7月14日便开业,并于1924年扩建,1930年由黄金荣接手,成为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游乐场。

  与逛庙会、闹社火等传统游艺形式不同,逛游乐场这种新式游艺活动,在上海发端。广大市民与高雅文化有一定隔阂,又不满足于村社文化消费,急需崭新的文化娱乐。“新世界”“大世界”“神仙世界”等游乐场应运而生,不少百货公司也竞相在屋顶开办游艺场,给民众提供了许多休闲娱乐的场所。

  【上海印迹】

  清末民初,关于市民的文化生活休闲新方式,上海留下了众多“首创”和“之最”。

  ●现代画报出现雏形

  1872年4月30日,《申报》创刊,首次实现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和广告四要素的有机结合,尤以商情和时事为主。1884年,以新闻时事图画为主的旬刊《点石斋画报》在上海创办,开新闻画报之先河,以工笔白描、石版印刷为形式,可谓现代画报的雏形。

  1891年4月9日,上海法租界东新桥宁兴街,出版发行了中国第一张专业广告报纸《告白日报》。1909年,中国第一个由华人开办的广告社在上海三马路创立,标志着华人广告职业和职业广告人的诞生。1917年,上海第一家广告公司“生生美术公司”开张,并在《新闻报》刊出一行文字:“各商家预谋营业发达者请注意明日此报纸”,吸引众多商人注意。结果第二天却出人意料地刊出“生生美术公司营业要目”,达到了推销业务的广告目的。

  ●出版事业进入高潮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出版事业进入高潮,各种官立民办的出版机构蜂拥而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同译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创建地都是上海。出书范围逐步拓展,《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等宣传革命的通俗性小册子和一些文艺小说影响最大。

  连环画形式,由上海的世界书局首创,最初是把《西游记》《封神榜》等古典通俗小说改变成连环画故事成套推出,以后题材逐渐拓宽,以“小人书”之名风行全国。

  ●中国话剧在沪诞生

  中国第一座戏院是西方人于1867年在上海建造的“兰心大戏院”。1896年8月11日,上海闸北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是上海电影放映之始,也是中国首次电影放映活动。

  上海是中国话剧的发祥地。19世纪后期,因教会学校的教学和娱乐需要,上海的学生演剧活动得到发展。1899年圣诞节,上海圣约翰书院就有演剧,这是近代西洋戏剧第一次被国人搬上舞台。辛亥革命爆发前后,新剧主要演出者是留日归国学生。1910年夏,春柳社主要成员陆镜若与春阳社主要成员王钟声等人合作,在上海张园连续公演3周,创造了新剧演出时间的新纪录。

  【专家评述】

  除旧布新之中,报刊日益成为国人的文化必需品。上海早就是革命舆论宣传的国内中心,望平街上云集了近代中国最多的报刊,革命舆论宣传是辛亥革命成功的因素之一。毛泽东也曾说过,他受到《民立报》等的影响。

  此后报纸日益发达,影响最大的仍是老牌的申报;江南人将“申报纸”泛指一切报刊,由此可见一斑。当年《申报》为庆祝民国新立,使用了一个罕见的字——“囻”,这是《申报》主笔们杜撰出的,以庆祝国家政权改“王”为“民”。

  当然,在文盲高达90%以上的那个年代,比起报纸来,画报更能普及。从晚清的《点石斋画报》到20年代的《良友》,画报的内容始终贴近百姓生活。与中华民国同年诞生的中华书局,编辑最新民国教科书,以教育为己任,逐渐成为出版业的巨擘。

  进入民国后,国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都市娱乐业飞速发展。

  新剧又称“文明戏”,因其反映时代脉搏的跳动而风靡城市,潘月樵、夏月珊是那个时代的大明星。观剧不仅使得市民得到艺术的享受,更启迪了平等、自由的意识。上海也是中国电影的摇篮。1928年,大光明影戏院这个“远东第一电影院”的诞生,成为现代都市生活中的文化地标。当然民国初期,看电影还是时髦之事,最受国人欢迎的是游乐场,楼外楼、天韵楼、新世界、大世界,层出迭现,俗语有“不进大世界,枉来大上海”,大世界游乐场曾是上海娱乐业的象征。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