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18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各出版单位纷纷出版了一批纪念辛亥革命的图书。作为纪念活动的收官之作,一部《辛亥革命全景录》丛书与读者见面了。该书采用史话体形式,文笔流畅,图文并茂,自上市以来,深受读者欢迎,并已在台湾出版了繁体字版。而且,这套丛书出版最大的特点,是发挥了全国人民出版社群体优势,尝试了一种全新的出版合作方式。

    大型历史纪实图书《辛亥革命全景录》被列为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出版项目,由人民出版社牵头,上海、湖北、江西、四川、广东、江苏、浙江、湖南、陕西、山西、云南、河南、安徽、山东、贵州、天津、河北等17家地方人民出版社共同策划编辑出版。这是全国各地人民出版社首次联合开展大型丛书的出版合作,在全国尚属首次。“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一的出版社力量有限,通过合作可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我们会好好总结其中经验,今后在重大主题出版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形成合力 共推精品力作

    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人民出版社很早就根据中宣部部署,积极策划此类选题,其中之一就是《辛亥革命全景录》。黄书元介绍,经过数次商讨,他们觉得这个项目特别适合人民出版社联合各地方人民出版社一起来做,既可以形成合力,加大辛亥革命这类重大主题出版的分量,推出精品力作,又可以发挥各人民出版社在重大主题出版中的作用,加强各个出版社之间的联系。于是,人民出版社就与各地人民出版社进行了电话沟通,代总编辑辛广伟也组织了一批学者列出大纲,并分别发给各地方人民出版社,又在江西、北京等地多次召开编辑会,研讨此事。

    此想法得到很多地方人民出版社的支持,安徽人民出版社社长胡正义说,他们原先也有相关的选题,如果自己单独来做,投入多,效果也不会很好,很难吸引到读者的注意力,现在单个品种纳入到这套丛书之后,肯定会更容易形成社会影响。江西人民出版社社长徐建国也说,此前通过人民出版社联盟文库有过合作,但都是在市场发行渠道,更多也是与“大人民”单向接洽,此次能够在出版环节聚集到“大人民”之下,与其他兄弟人民出版社形成合作的群体,共同推出这么一套丛书,感到很自豪。

    “联合起来出版对发行工作也有很大好处,可以实行立体化营销,扩大图书发行量。只有扩大发行,才能使优秀图书的选题最大化,而单本书发行很难形成气候。”胡正义说。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在这套丛书的发行中,人民出版社和地方人民出版社整合各自发行力量,既可以构建一体化销售服务,又能根据各地地理位置的特点,实行差别化营销。大大地增强了宣传力度和销售力度。

    精诚团结 维护金字招牌

    除人民出版社以外,其他地方人民出版社都经历了转企改制的变化。但在采访中,各地人民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都纷纷表示,虽然地方人民出版社在管理体制上已改为企业,但是人民出版社的党性永远不可能改变,作为这一代人民社群体的出版人有责任维护人民出版社这块金字招牌的神圣和荣誉。因此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做好重大主题出版。此次《辛亥革命全景录》丛书的合作出版也可以看做是对转企改制后的人民出版社群体的一次集体检阅。

    为了更大限度地发挥人民出版社的政治效益,保证图书的质量,记者了解到,丛书邀请了我国著名辛亥革命研究专家金冲及先生担任主编,他对这种由人民出版社负责编写第一册总述,其余以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为序,一省一册,分省撰写的编法特别给以肯定,亲笔撰写了总序。他认为这种形式不仅有特色,而且特别可信,还可以挖掘出不少其他丛书没有的史料来。

    由于丛书编辑工作涉及17家出版单位,从编辑、封面、设计、版式设计,各地人民出版社都有自己的独特传统和工作方式,在书稿编辑上也各有特色,不尽统一。如何让17家出版单位能够有一个统一标准,形成一种风格,黄书元说,好在人民出版社和各地人民出版社向来联系合作比较密切,大家多次在一起商定,也动了不少脑筋,考虑到现在读者的阅读需求和爱好,把每册图书篇幅限制在20万字左右,采用史话体形式,每册书必须配有大量图片。为了保证内容真实准确,要求各个出版社都要严格执行重大选题备案的有关规定,认真履行了备案手续,对书中的每一个史实,都要进行认真推敲,经得起历史的考问。

    为了统一水准,丛书编委会还制定了统一的规范要求。比如,要求各社先写出样稿,审批通过后再签约。为了设计好丛书的封面,还引进了竞争机制,要求各家出版社都设计一套封面,然后由编委会择优选用,保证了全书风格的完全统一。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