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传世考——周慧珺会是例外吗?——《周慧珺传》

    李静写周慧珺老师的传记,请我写序。我曾经几次写周老师;这一次,对书法的传世问题有了新的体会,也有新的困扰,借这机会说说。

    书法难学,非常难,这是众所周知的事。较少人知道的,是书法的欣赏也困难。欣赏书法没有写书法那么难。周老师认为我眼高手低已有十多年了。懂得品尝书法不一定要拿起毛笔练习过,只是比品尝画作的难度高。书法没有画面,文字的内容无关宏旨。书法是只凭线条与墨色的变化来表达感情及艺术上的美,不多体会不容易欣赏。

    不容易欣赏是书法作品不容易传世的原因吧。比起画作,二十年前书法作品不值钱,今天大有起色了。历史上书法是值钱的。旧时的中国读书识字的用毛笔,懂得品尝书法的人比较多。

    问题是,书法要传世明显地比画作困难。这观察来自一九九六年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一次古书画拍卖。那是我知道的最重要的中国古书画拍卖。来源一等:一个上海大收藏家移居巴西多年后谢世,其后人把他的藏品放出来。那拍卖有五张宋代尺牍,即是书信,皆真迹无疑问。一件苏东坡,一件曾巩,两件曾纡,一件朱敦儒。苏子大名,遗留下来的墨宝比较多。不是很多,可能高于两掌之数。曾巩的是孤本,算不上是好书法。北宋曾纡是曾巩的侄儿,我知道曾纡今天传世的墨宝有四件。朱敦儒是南宋大词人,名家也,据说他今天传世的墨宝只两件。

    这就是问题。上述四位都是大文人,用毛笔写下的纸张应该无数。中国造纸的技术既聪明又简单,到了宋代像尺牍那么小的纸成本相宜。上述四位,每位写过的纸张应该数以千计,为什么留存下来的那么少?苏子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举足轻重,从皇帝而下很多人仿效他的书法,多几件传世不难明白。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只一纸传世可能因为他的书法不怎么样。难以解释是曾纡与朱敦儒。这两位皆词中高手(朱较大名),而跟这里有关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书法好得不得了。为什么书法历史上不容易找到他俩的名字呢?曾纡在宋代被认为是个书法家,而乾隆的《三希堂法帖》中有一件朱敦儒的作品。我相熟的还健在的书法专家,见到曾纡与朱敦儒的尺牍,无不大呼顶级书法。

    为什么曾、朱这两位书法顶级的词人,传世的墨宝会是那么少呢?南宋的李清照是更大名的词人,记载说她好收藏书法,也说她的书法好,为什么没有半张墨宝留存下来呢?

    我们要问唐太宗王羲之的书法藏在哪里;要问武则天张旭的书法是否放进了乾陵——或问上苍董其昌说那幅无名无章的《古诗四帖》是张旭真迹是否可靠;也要问杨贵妃那精彩绝伦的《上阳台》帖是不是李太白的字。但比起宋,这些人物早上几百年,时间上是另一个古时,纸张保存那么久不容易。然而,近如南宋的朱敦儒及李清照,他(她)们留存下来的墨宝为什么那么少?辛弃疾的墨宝我愿意出高价看一眼,但无缘。纳兰容若的墨宝我见过两件,但他是清代的人。衷心佩服王铎。这位因为迎接清兵入关而被贬为千古罪人的高官书法家,今天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真迹有数百之多,假冒之作更无数。也难怪,王铎是中国书法历史上唯一的所有字体都写到顶级的书法家。

    还有另一个有关的观察。历史上,书法家的作品要传世,书法本身了得不足够。他们起码要是个官,不是“右军”就是“长史”,或者加上是文豪,再不够就要是“疯”或是“癫”了。不要忘记,我拜服的米南宫,有癫誉之外是个名士,《西园雅集图记》是他写的,苏东坡把他的书法捧到天上去。整个宋代今天传世的墨宝元章最多,有数十件吧。

    这就带到周慧珺那边。周慧珺怎么样呢?告诉读者吧。她是个自小患疾、行动不便的女人,上述的一切她都不是。一个聪明幽默的女人,读过很多书,从小习书法,能否单凭文房四宝而把自己写进历史去,是我要在这里提出的问号。说真的,回顾历史,周老师的书法如果能传世会是个例外。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