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艺术家中,数量最多的,大概是书法家。这并不奇怪,因为,凡中国人,都会写汉字。因此,通向书法艺术殿堂的大门,似乎向所有天天在书写汉字的中国人敞开着。然而,真能在书法的海洋中独树一帜、扬帆远航的艺术家,又有几人?综观千百年书法历史,真正独领风骚、自成一格,既令同代叹服,又使后人钦佩,墨迹历久而不失其魅力的书法家,实在是凤毛麟角。其实这也不奇怪,越是在大众中普及的艺术,要取得瞩目的成就,并被大众承认,越是困难。因为,所有会写字的人,都可能是鉴赏家和批评家,七嘴八舌,指东到西,你能以一技服万人么?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是中国书坛一个荒芜的季节,众多的书法家被迫搁笔,年轻的书法爱好者根本不可能与“书法家”这三个字沾边。当时,曾经出现过一个令人难忘的奇迹,一位年轻女子的一本《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使沉寂的书坛为之一震,字帖中那些清丽俊逸的墨迹,让人耳目一新,仿佛是炎夏的燠热中突然吹来一阵凉风,无数人为之惊叹折服。人们因此记住了这位女书法家的名字——周慧珺。四十年来,不少艺术家如流星昙花般转瞬即逝,周慧珺却一直孜孜不倦地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探索追求。她的目光、思想和笔触,沉浸流连在古老博大的书海之中,并执著地寻求构筑着属于她自己的新鲜境界。她的名字和她的书法作品,早已远扬海内外,成为人们喜爱的当代书法大家,成为这一代人的骄傲。 周慧珺的成功,并不是阳关大道上的顺风走马,她的人生和艺术之路上,充满了苦难和坎坷。命运对她的严酷和苛刻,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然而她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障碍,进入一个自由辽阔的境界。可以说,是书法改变了她的人生。她通过对书法的追求充实丰富了自己的生命。也通过书法,抒写着自己的理想,表述着她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的理解。周慧珺一向推崇古人扬雄的一句话:“书为心画”。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她对中国书法的理解。把墨写的字比作心灵之画,实在是一种绝妙的比喻。我想,这大概和作家的为文一样,作者的人格和心境,情不自禁会流露在文章中。在书法家的作品中,同样能体现作者的人格和人品。周慧珺是一个真诚善良、正直倔强而又淡泊宁静的人,她的书法作品,处处折射出她的这些性格。内心世界的充实和丰富,决定了她的“心画”意韵缤纷悠远,毓茂葱茏。周慧珺成为当今中国最受人欢迎的书法家之一,实在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 现在,周慧珺的传记即将问世,这本传记,真实地记叙了周慧珺的人生经历,朴实的文字,活泼的描述,大量不为人知的感人细节,生动刻画出周慧珺的性格。她的悲欢,她的喜忧,她和亲人及师友间的恩谊,她缤纷多彩的情趣爱好,在传记中都有充分的表现。读这本传记,可以真切地认识一位风格独特的当代书法大师,认识一位可亲可近的平民艺术家。 这本传记的作者李静,是周慧珺的学生,也是一位成就斐然的书法名家。她和周慧珺相识交往长达四十年,她们之间的关系,既是师生,也是挚友,她们的交往亲同家人,如母女,亦如姐妹。因为对传主的熟悉了解的程度非同寻常,李静写这部传记时,成竹在胸,一气呵成,给人以酣畅淋漓的感觉。传记不仅展现周慧珺坎坷的人生经历,也剖析了她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寻觅探索的曲折过程,书中对书法艺术的分析评论,表现了作者专业的眼光和学养。 我认识周慧珺,也已经三十多年。当年是因为喜欢她的书法,并听说她逆境成才的故事,心向往之,于是想方设法采访她,为《文汇月刊》写了报告文学《心画》。我和周慧珺由此相识成为挚友,数十年来交往不断,她的人格品行和生活态度,她对艺术的执著,都使我由衷敬佩。我是由书法而认识周慧珺,又由周慧珺的道路,认识书法艺术的博大深邃和魅力。2008年春天,我和周慧珺商量后,在北京全国政协大会上提案建议中国书法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文化部和社会各界支持,两年后中国书法申遗成功。书法作为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它的生命力因一代又一代书法家的传承创新而绵延兴盛。周慧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探索和贡献,在中国当代书法史上,应该留下绚烂耀眼的一页。
读这部传记,我深受感动,对周慧珺有了更真切深入的了解,也重温了老朋友间的温馨友谊。相信所有热爱书法艺术,崇尚人间真情的读者,都会被这本传记感动。
赵丽宏 2011年3月与四步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