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养生保健类图书占据着畅销书籍的半壁江山。从敲胆经、拍手到吃绿豆,养生专家的偏方在民间掀起了一波波高潮。但此类图书质量良莠不齐,为读者带来了困扰,甚至误导。此外,中小学教辅材料品种过多、数量过大及盗版盗印等情况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
针对养生类、教辅类出版市场中存在的乱象,新闻出版总署相关负责人于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要坚决进行整治。
养生内容自相矛盾 教辅读物粗制滥造
随着人们对吃、喝等养生方面越来越重视,各类养生保健书籍也成为书店里的“香饽饽”。然而面对种类繁多的养生类书籍,大多读者表示有些眼晕,书上那些相互矛盾的“保健招儿”,让人无所适从。
有读者这样说,“这本书上提倡水果不能与海味同吃,另一本书就介绍海鲜水果沙拉如何美容养颜;《时尚养生指南》中说,‘游泳是最好的有氧锻炼方法’被明确列入八大误区之一,理由是‘游泳池中的氯会诱使哮喘发作’,而另一本保健书《有病不用上医院》中写着:‘游泳是支气管哮喘患者最好的运动疗法之一’。书店里的书也令人哭笑不得,摆在这本《有病不用上医院》旁边的,恰恰是《有病就得看医生》。”“养生书籍多,不知该读谁的;健康知识多,不知该信谁的;专家讲座多,不知该听谁的。”
而教辅类书籍的泛滥也让许多学生和家长伤透了脑筋。“××手册”、“××状元”、“××课堂”、“××达标”等都是教辅书书名的热门词汇,有时候甚至连封面设计都互相借鉴。在目前的教辅市场,很多图书都是粗制滥造,东抄西抄,内容大同小异,许多都是重复的。有些吃亏上当的人事后总结经验:“要买的话,选一本就可以了。”这些教辅类书籍除了在内容设计上让一些学生和家长找起来眼花缭乱,出版数量上也已经远远超过了课本教材总数,成为一些利欲熏心者的灰色利益链。教辅读物的书商向学校和老师暗送回扣,以求学校或老师在校内推广其教辅书,亦早已是行业内的公开“秘密”,回扣一般可以高达四成左右。发行环节的巨大利益,让各利益集团卷入教辅市场并滋生腐败,不仅损害了学生和家长的利益,也损害了出版和教育行业的形象。
畅销榜单上表面繁荣 市场背后是变相垄断
在近几年的图书销售榜单上,养生保健类书籍成了图书市场的畅销货。据国家出版管理部门统计,2008年大众健康类图书的销售增长速度一度高达30%,远高于图书市场10%的整体增长速度,在畅销书中更是占到了17%的份额。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出版商随意炮制伪健康养生书籍,甚至招聘一批“枪手”俩月就拼凑一本书,为吸引眼球广泛征集奇谈怪论。一位在出版社工作10多年的编辑说,他们无法也无力对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内容进行审查,只能凭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专家”的观点不至于吃死人,就会放行通过。这些鱼目混珠的现象引发了大量的投诉,在所有的书籍投诉中,养生保健类书籍占了一半。
对比之下,国有出版社显得有些“落后”。据了解,教材教辅书是出版社盈利的主要来源。出版教辅书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来不退货,二来量大,三来回款快,而且还上了征订目录,是必订品种。
20年前,中小学生每学期的课本费不超过10元,而现在普遍达到了200元至300元,上涨了二三十倍。这样的涨幅不仅大大高于同期中国经济的增幅,也大大高于同一时期中国国民收入的增幅。一位熟悉出版业的人士表示,截至2009年,中国有570多家出版社,每年的图书品种75%左右来自教材教辅。
保障群众文化权益 加强管理坚决整治
针对养生类和教辅类图书出版的乱象,新闻出版总署于2010年10月曾下发了《关于加强养生保健类出版物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出版单位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养生保健类出版物的专项检查,实施养生保健类出版物出版资质准入制度。此后,新闻出版总署于今年7月5日公布了《别让不懂营养学的医生害了你》《特效穴位使用手册》等24种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养生保健类图书,要求出版单位将其全部收回销毁。同时,向社会公布了包括科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内的53家具备养生保健类出版资质的出版单位名单。
对于教辅类书籍,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蒋建国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今年新闻出版总署将修订并出台《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在中小学生教材教辅出版发行资质认定、从业要求、选题备案、总量控制、质量监管、市场监管等方面细化管理措施,增强执行中的可操作性。同时落实中小学教辅选题报备制度,开展教辅编印质量专项检查,继续深入开展打击非法出版和侵权盗版教材教辅专项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