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发展到现在,除了少数头脑顽固的人,所有人都很清楚了,出版业基于全款退货的商业模式,一种在大众图书出版业中流行了75年的经营方法,不再有效了。实际上,退货被实践证明,是一种与魔鬼的讨价还价。
退货制度的初衷是令人尊敬的,是出版社鼓励书店上架有风险的图书品种,比如处女作小说和诗歌。可以说,出版社可以自豪地回首,通过退货这种安排,诞生了无数的伟大作品和作者。但是,大量的退货导致退货制度自身的紊乱。退货率接近甚至超过了50%,将大众图书出版社的利润空间压缩在一位数上,甚至是没有利润空间和亏损。
尽管出版业想尽办法遏制退货的剧增,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即二战之后的半个世纪,退货问题不断恶化,退货率不断上升,引发了出版的现金短缺。其后果是灾难性的:无数资金匮乏的出版社落入大出版社的手中,今天的出版业已经沦落为由几家庞然大物把持。但是,即使是这些庞然大物也发现,规模并不能解决这种有害商业模式的问题。大型出版社比小型出版社更加能够耐受出血,但最终也将失血过多而亡。
尽管数十年来,退货已经被无数次证明为混蛋游戏,但是出版业无法戒断退货之瘾。
现在,出版社接受现实的时候到了,很显然,只能销售出造货量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二,剩下的一半左右被退回并销毁,任何企业都无法承受。
有些学者将目前出版业的问题归咎于印刷版图书自身,认为纸张印刷这种媒介形式已经不再适应我们时代的需要了。说句实在话,印刷版图书并没有什么错。所有错误都来自印刷版图书的发行方式。
印刷版图书的发行方式如此挥霍无度,其纸张浪费和碳痕迹均对环境敲响了丧钟。书店与出版社结算,出版社与作者结算,这种曲折的做法非常愚蠢,也就有很大的欺骗性。假如外星人造访地球,跟踪了地球上印刷版图书的行走路线,发现一本书从编辑部的办公室出发,到达印刷厂,再到达仓库,再到达书店,再回到仓库,最后到清仓处理或者化浆,如此麻烦以至于外星人有充足理由认为:地球上是否还有智慧生命。
十多年来,我们已经拥有了一项被称为按需印刷的图书出版技术。1998年在书展上亮相的按需印刷技术,让目睹了它的人称其为革命性的技术。尽管按需印刷技术花了十多年时间进行完善和改进,但按需印刷的革命性是绝对明白无误的。传送系统已经成熟了,并开始向传统出版的领地进军。尽管2009年,按需印刷图书只占全部印刷版图书的2.5%,但根据美国最大的按需印刷公司闪电资源公司总裁戴维?泰勒的预测,按需印刷将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长。第一代Espresso按需印刷机,已经安装在图书馆和书店中,这注定将进一步推动按需印刷技术的普及。任何目睹了Espresso印刷机的人都可证明,其印刷技术堪称奇迹,而且完全可以实现小型化。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在书店或者非书店地点安装的按需印刷机,可以印制无数以数字化方式存储的图书品种。
但是,仅仅是技术本身还不足以令人那么兴奋。按需印刷技术背后的商业模式是真正令人兴奋,甚至可以说日后能够拯救印刷版图书。
投机模式
目前的传统出版模式,可称为“投机”模式,出版社依赖书店提供的信息,对印刷和发行多少册书进行猜测。一种书的销售只能在其出版之后,让印装图书的资金投入直接成为出版社肩头上的负担。一旦出版社预测失败,未销售出去的图书将进行退货处理。退货处理过程,推迟了出版社与零售商的结算,所结算的金额也会进行相应调整,让本已资金短缺的出版社雪上加霜。出版社因此必须推迟支付作者版税,时间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直到退货最终计算清楚。
简言之,整个体制是建立在一个否定性的原则之上的:重要的并不是一种书卖了多少册,而是退货了多少册。产业链上的所有方面都痛苦不堪,从书店到出版社到作者。甚至读者也备受折磨,因为整个体制效率低下的成本最终落实到高昂的书价上。
预付模式
现在看按需印刷技术下的出版商业模式,我们可称其为“预付”模式。当一种书可上市销售时,出版社、作者、零售商,或者三者同时,将其信息发布在网站上。消费者在线浏览并阅读部分内容。当他们决定购买时,就在网站上进行,通过信用卡进行支付。直到这个时刻,该书还没有实体形式,而仅仅是印刷厂服务器上的电子文件。除非发货到消费者手中的图书有印制缺陷,否则很少出现退货问题。通过采用按需印刷模式,退货问题消除了。结算可立刻完成。传统出版社半年一结版税的做法,在按需印刷技术下,可实现季度甚至月度结算,不用担心退货处理未完成而导致的延迟。
这样算笔账:投机模式下30、40、50%的退货率,对预付模式的零退货率。案件审结。但是传统出版社依然固执于投入大量资金印制或可畅销的图书,然后精心计算受众规模,然后过量印刷,然后收回未销售图书,然后清仓处理或者化浆。
这种做法是不可持续的,好在他们现在不比非这么做不可了。亚马逊证明,预付模式已经从旧模式中孵化并成熟,并可以取代旧有的投机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