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二 缺乏制度建设的公司 按照目前的舆论形势看,无论米卢在职期间多么成功,世界杯后离职还是事成必然的。关于他的接班人问题也是目前最热门的话题。 有一家网站已经进行了网民投票。据说排第一名的人选是在中国混了不少时候的涅波,随后是在世界杯上大露脸的希丁克、特鲁西埃、塞内加尔的梅苏他们,再往后还有雅凯、彼德等大牌。没有中国人的名字。 这事儿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中国真的是富了。就像阿Q当年幻想的日子:我要什么就有什么,喜欢谁就是谁。但是,现实又告诉我,这样想的时候多了干正经事的时候少了,就很有可能落得连吴妈都要不到的结果。 从历史上看,“中国足球有限公司”从来都是一个非常缺乏制度建设的企业。用一位我所尊敬的前辈人士的说法,“中国很多部门奉行的是‘顺口溜治国’的模式。”无论提目标还是做总结都喜欢用“三个一”之类的拍脑袋拍出来的文本,几乎没见过有哪一次是经过认真地市场调查方案论证以后才落笔的,要有也是公费到处逛一圈回家接茬外行领导内行。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各项事宜的杂乱无章和前后矛盾。当年的施拉普纳由香变臭事件,亚洲二流论事件,到今次的世界杯上一个目标都完不成的事件,都可以反映出这种恶果。这种案例在中国企业界又何曾稀缺过。手头上有本《大败局》的,翻翻一看就知道,那些倒台人士哪个没说过“5年内要建成多少个工厂,10年内进入500强”之类的梦话。 再回到本章节开头的“选帅话题”。中国足球每次选帅都是一个经典的MBA案例。以前那些国内教练轮番上的历史就不谈了,从外教开始算起也是风波不断。 施拉普纳是熟人介绍的,霍顿是免费的,米卢的情形比较特殊,他是伴随着新一届董事会的成立加入的。如果说前两位“寻租”的成分多一些,后一位就显得“立功”更心切一点。然而不幸的是,不管是谁也不管他取得了怎样的成绩,他总是被怀疑的对象,并且最终都不幸地成为了替低能的中国足球背黑锅的角色。 产生这样的结果其实也是无可避免的。“中国足球有限公司”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一股独大的公司,产权界定非常模糊,所有的决策过程既不民主也不公开,完全是在黑箱中进行的。即使这两年被专业媒体频频揭黑幕,但其本质上的家族公司式的制度结构并未改变。在这种制度下诞生的“CEO”当然也就永远带点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稍有差池就会威信扫地,而一旦民愤起来了,董事会会让谁去顶缸呢?当然是这些外来的经理人了。 很难相信,在这种管理制度下,公司会找到有能力实施长期有效管理的人才进行全面的业务结构调整,从而使公司的素质真正地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