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对编辑业务能力的挑战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提高和应用普及,国民阅读习惯和环境的明显变化,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在短短几年内产值突飞猛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呈现出产值屡创新高,手机出版异军突起,电子阅读器风生水起,数字出版赢利模式不断创新等发展特点。 
  新闻出版总署依据数字时代的发展势头带给出版行业的变化,将在未来几年采取一系列新的举措,实现各种数字出版产业与传统出版产业间的平滑对接。这意味着,图书编辑要做好应对数字时代的准备,与时俱进,不断强化自身业务素质,才能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对图书出版行业的冲击和影响。 
  作为图书编辑,首先应坚守编辑作为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保证出版物的质量。随着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显著增长,阅读已不仅仅用以满足读者获取信息、知识、接受教育的需要,还可以满足休闲娱乐的需求。网络、手机媒体的日益普及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了现实技术条件,可供选择的阅读产品,在内容、载体、数量等各方面都较以往大为丰富。这种阅读载体与媒介的多元化,为人们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数字文本集合图像、声音、文字等一切传播符号向读者呈现更加丰富的知识与信息,多层面且同时地作用于人的视觉与听觉,直观逼真而富有美感。 
  编辑的传统职责主要是对来稿进行遴选和深度加工,如今他们身处传播领域的核心环节和关键岗位,肩负为各种传统的或新兴的传媒载体进行传播内容选择、加工和制作的重要任务,编辑需要在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数字、网络等技术手段择取最新鲜、有益、精华的资讯奉献给读者。 
  其次,图书编辑应掌握跨媒体技术的综合编辑能力。数字出版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艺术设计、出版发行、物流经济等的综合体,对产品的运行、营销、服务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应是多种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在传统条件下,作为出版物源头的作者不敢过分地洋洋洒洒,这无形中会使得内容更精当些,更精粹些。在新技术条件下,由于网络的海量空间,由于敲击键盘的节省时间,容易导致作者的无控制创作,以往用两三页纸就可表达出的内容,现在往往需要十多页纸才可完成,甚至是泡沫化膨胀。这就给编辑的加工带来了灾难,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也为质量问题埋下了伏笔。掌握相关软件使用方法,提高编辑效率是数字出版时代编辑的基本要求。传统编辑审校一本40万字的书稿,可能需要一周的时间,黑马校对等编校辅助工具出现后,两天就可以高质量地完成稿件的审校。同时软件审校可以避免因人为疏忽而形成的硬伤,有效降低错误率。 
  然而编辑功能从审校工作中解放后,并不意味着对编辑素质要求降低,而是对编辑的版式设计,媒体编辑工具使用以及网络技术提出了综合性的要求。编辑在组织出版电子图书的同时,应该关注读者电子阅读器终端的格式,显示器的通用尺寸,了解读者电子图书的阅读习惯以及何种编排模式的阅读效果最佳等。 
  此外,编辑的核心功能在于选择和创新,从充裕的内容中寻找稀缺的资源,因为互联网中只有稀缺的内容才有价值。网络虽然提供了自由发表的平台和丰富的信息,但是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形成图书,只有经过筛选过滤后的内容才具有市场价值。在这一过程中编辑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以行家的眼光将巨量的、碎片化的信息加以选编,进而形成产品。网络给了每个人发表作品的平台,人人都可以当作者,然而真正有市场价值的作者还是需要编辑的专业判断。 
  因此,数字时代的编辑不再是被动的、从属性的案头工作,编辑的新思维更突出地体现于策划为先、内容为王,辅以同步的营销推广,图书的策划成为编辑的重要工作职责之一。辅助编辑软件工具的出现,促使编辑工作由注重词句用法和文理通顺,转移到对内容的关注上。编辑人员在策划纸介出版物时,应同时考虑其多媒体多元化的开发利用,实现电子出版与纸质图书的资源互补是电子出版的最佳出路。 
  最后,图书编辑还应注重数字版权问题。信息网络传播权是作者享有的著作权,在进行数字出版的过程中,图书编辑应该充分与作者沟通,处理好相关作品的网络传播权等法律关系。很多传统出版社,纸书非常多,但是真正有数字版权的并不多,作者现在也很难找到,虽然有大量的好书存在,但是版权却属于真空状态。编辑在与作者进行出版合同签订时,要求作者让渡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在内的权利是可能的。 
  数字出版在给人们带来出版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文化垃圾。随着数字出版的日渐发展,网络侵权、学术不端等行为出现的几率大大增加,因此对于处在新技术条件下的编辑同仁来讲,要“志当存高远,心中有定力”。要做“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主人,不为网络的海量信息和作者的冗长篇幅所左右,也不为市场的喧嚣声势和快疾频率所支配,要以静制动,以慢制快,以深克浅,做专家型编辑、学者型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