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当听到本报记者告知在各种“两会热点调查”中都没有出现“文化”或与“文化”相关的词汇时,著名学者、作家、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感叹。
“两会”如火如荼,不论是房价、通胀、民生,或者反腐倡廉;不论是二胎、打拐、物价或者财产公示,从人民网的“两会热词”到百度的“2011全国两会热搜榜”,或者其他各种两会热词榜单上,都难嗅“文化”的气息。很多人都会抱怨别人比自己赚钱多,但少有人抱怨别人比自己读书多;很多人都会抱怨房价过高自己无法承受,但对书价高低的态度显然是爱卖不卖……近年来,这种潜移默化的变化相信很多人感同身受。
两会热词中没有“文化”,道理看似不难理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就向本报记者表示,“如果民众的衣食住行问题解决不好,他们不关注文化就很容易理解了”。
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仓禀实而知礼节,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另一方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协调同步发展。“为什么我们的社会把精神生活看得那么次要?中华民族一直是书香门第,是一个很有气质的民族。‘菜篮子’工程很重要,但文化也很重要”,冯骥才说。
3月9日的全国政协全体会议上,政协委员张大宁发言称,过去10年我国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从未超过0.5%。而这些有限的资金,70%以上用于城市文化建设,且有不少成了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
当然,这并不能说明政府对文化不重视。近年来,中国的文化建设成就大家有目共睹。温家宝总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出现“文化”一词多达31 次,其情切切。一本好经,被许多地方念歪了。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日前也批评一些地方大兴土木建设文化场馆的现象是“劳民伤财”。
把经济建设披上文化的迷人外衣,只能让民众对文化的兴趣和好感进一步降低,更易让文化这一原本更应为大众不可或缺的行业沦为“业内热业外冷”的圈子事物。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眼中,国家已经明确提出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支柱型产业的提法不仅意味着文化的经济地位得到了重视,更意味着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变得不同。他还不忘提醒文化企业,“按市场规律来推动文化发展,并不意味着就要去追逐市场”。
看来,要让文化真正成为大众关切的热点,需要大力加强“三贴近”,需要大力提升文化自身的魅力和感召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