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刚刚揭开帷幕,暴风雨雪便纷至沓来,整个地球被极端气候“搅动”得不知所措。此时此刻,重读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著的《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触动更深——如果有更多的人读这本充满人文关怀、对人类命运深表担忧的书,则会有更多的人了解人类今天的处境并为拯救我们的地球而共同努力。
《人类与大地母亲》创作于1973年。汤因比从全球角度对世界史进行了全景式考察,展示了人类与其生存环境(“大地母亲”)的相互关系。本书上起50万年前人类形成期,下至20世纪70年代,空间上则囊括了几乎所有曾经产生过文明的角落,不少观点对研究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很有启发意义。该书可以说是汤因比思想精华之集大成者。
在总结1736—1973年这200多年间的历史事实时,汤因比说,人类获得了征服生物圈的能力,但人类如果继续他的“弑母之罪”,所面临的惩罚将会是人类的自我毁灭。
联合国以1992年5月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宣告人类承认工业革命以来在气候环境等方面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无疑承认了汤因比预言的正确。然而,至2010年底,联合国开过16次成员方会议,至今仍未找到有效措施来遏制气候变化。作为地球生物圈中最高级的种类,人类理应完全有能力控制这种态势的发展,却缘何出现这种状况呢?
让我们看看汤因比的解读。汤因比认为,自文明产生以来,人类一直是通过国家来控制社会机构的,而国家是“复数而非单数”。上世纪70年代,他从历史的逻辑出发,指出,在经济和技术方面世界将成为一个整体。果然,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在其逝世后的二、三十年里风起云涌,然而,他所说的技术方面的世界一体化,至今仍未出现。
事实上,发达国家正凭借其领先技术独步天下。尽管发展中国家也在努力开发,但核心技术、高尖技术仍然掌握在前者手中。作为国际技术转让法律制度的研究者,笔者深知,无害环境技术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在多次联合国气候会议中,技术转让一直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焦点。去年年底联合国坎昆气候大会的无果而终,更凸显了这一矛盾,让人类在面对气候变化方面寻求对策的无能为力暴露无遗。
可以看出,汤因比是一个全球主义者。他从人类与生物圈的宏大视野出发,提出,人类若不再克服那些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的贪欲,人类将与地球一道遭受毁灭。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只有依赖于全体人类的良知和道德,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国家间的冲突,避免为了狭隘的国家利益而置大地母亲的生命于不顾。这是汤因比的历史期待,是汤因比理想的历史逻辑,也是汤因比对未来国际关系的美好憧憬。然而,它是否能够变成现实,取决于全人类的努力,更取决于历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后哥本哈根时代”,读先哲汤因比的《人类与大地母亲》,我深深地震撼于他的先见,他的智慧和他对人类、对地球的热爱及深切担忧。他为我们留下的这些美好、宝贵的财富何时才能成为我们人类的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