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通过“我”的特定感受和理性解密,往往以小见大,对现实生存中的某些重要现象,提出颇有价值的思考。像《梁庄》,通过“我”在家乡的走访,以社会调查的方式展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沉重和无奈,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独特的思考。而《中国,少了一味药》则以作家自己卧底于传销组织中的亲身经历,鲜活地演绎了这颗社会毒瘤之所以屡除不灭的缘由,它既有邪教般的灵魂淘洗,又有人性欲望的疯颠表演,读来令人惊悸且又发人深省。 2010年,让我颇为惦念的,还有两本“钟摆式”的小书:李敬泽的《小春秋》和余秋雨的《我等不到了》。前者是一本机趣横生而又意味无穷的随笔,作者微言大意,以古讽今,举重若轻之余深得王小波的神韵。后者则展现了一位文章老手的狡猾,它通过一种若隐若现的回忆,借助浓烈的悲情主义,再一次完成了余秋雨极为高超的自我表扬之技法,前人少见,后人恐也难有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