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事件营销快车 图书豪赌世博会

    随着奥运会、世博会、世界杯等大活动的举行,与这些大事件相关的图书也层出不穷。依靠着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和公众关注,其他商业领域不乏成功的搭车案例,譬如,超女之如蒙牛。只是,作为特殊精神产品的图书,配合事件进行出版营销是否一定能够收获可观的效益?怎样的“事件图书”会博得市场的青眼?记者针对时下如火如荼的活动——世博会、世界杯等相关图书展开了调查。

  事件类图书:到底卖得怎么样?

  一个周末晚上六点左右,记者在中关村图书大厦摆放世博图书的区域观察了半个小时,发现购买者在十个左右,这也符合了各家书店负责人的评语:“不愠不火。”“世博类图书主要是旅游类卖得还可以,如路线推荐、场馆介绍等等,像《玩世博一本就GO》就销得挺好,”王府井书店副总经理赵恒告诉记者,“但是远远没有到登上畅销书榜的地步。”当当网的出版物商品部高级总监阚敏则说:“《官方导览手册》卖得最好,也带动了一些指南书和旅游书,但都没有能登上图书类的总排行榜,不能说是非常的火爆。”当然,世博类旅游图书的销售,还与书店的地理位置有关。上海书城副总经理江利表示,他们店里的世博书卖得非常好,“今年三四月份的时候销量就开始爆发,一些领头的图书开始进入排行榜。《上海世博会精彩看点》卖得不错,另外一些收藏图册也卖得挺好。”可以说,也许世博相关图书的销售比不上奥运图书的火爆,但是总体上依然为图书市场贡献了亮点。

  目前,市场上关于世博会的图书,无论是书店还是出版社,主要推广两个类型:旅游书和儿童图书。旅游书方面包括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上海世博会精彩看点》和《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导览手册》,还有科学出版社的《玩世博一本就GO》。而在童书方面,主要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海宝来了》系列和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海宝有约》系列。另外,市场上还有一些关于世博会历史的图书,但此类图书的学术性质较强,更难畅销。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近期世界杯的热潮催生了一些足球主题图书,同样是伴随大事件出版的图书,其销售情况当然也值得关注:世界杯图书也有过销售火爆的景象,这种火爆是否能够持续呢?“看球的人热情还是一样,但是图书不行了。”江利说,“我记得2002年还是有几本世界杯的图书卖得挺疯的,但是2006年就冷了下来,今年更是无声无息。”当当网的阚敏只记得一本科学出版社的《世界杯80年》,“这本卖得还可以,比较出乎意料,其他世界杯的图书,我们就没有特别看好的了。”阚敏表示,当当网确实“应景”地在首页挂上了世界杯的商品专区,但里面更多地是针对男性的百货,图书被放在相当不显眼的位置。

  事件图书出版:需求决定一切

  同样是被媒体和公众广泛关注的重大话题性事件,为什么出版社在世博图书的出版方面比较积极,而2010年世界杯就备受冷落呢?其实,这样的趋势来源于读者需求的变化。阚敏告诉记者:“现在各种媒体太多了,报纸、电视、网络都覆盖着世界杯的新闻,读者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再买一本书去了解世界杯。”上海书城的江利也说:“图书特点是资讯不是即时的,同时也不会特别全面,球迷已经不需要抱着一本书看世界杯了。”就连出版了《世界杯80年》的科学出版社,也不打算再加印这一销售情况还不错的图书,“我们出这本书主要是为了试水,因为看好未来体育图书的市场,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试着和《足球周刊》这样的杂志社合作。这书我们现在一本库存也不剩了,”科学出版社大众图书分社社长周辉说,“但我们不会加印,因为这种书时效性很强,加印风险太大。” 

  世界杯和世博会,同样的大事件,在相关图书的出版与销售上却有着天渊之别,这是读者获取信息习惯的不同造成的,同样也是两个盛会完全不同的性质造成的。那么,出版世博会相关图书,应该如何满足读者需求? 

  在北京图书大厦,记者碰到了一对来挑选世博图书的父子,孩子刚刚上小学,父亲打算在孩子放暑假时,带他去参观世博园,这次来书店是为了旅游而“做功课”。父亲表示,对于世博题材的图书,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实用性。记者在北京的几家书店随机询问了一些读者,对世博旅游类图书有兴趣的绝大多数都在近期有去上海参观世博园的打算。其中北京大学大三学生小许的观点最有代表性:“其实,网上的资料还是相当丰富的,但是如果打印出来还是很难携带,所以来买一本手册大小的书。”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她挑选了一本开本最小的世博线路图,“这样的书还是比较合适的,我也不需要所有场馆的介绍,只要有重点场馆就可以了。”记者看到,在购买世博旅游类图书的读者中,有很大一部分选择了开本小、厚度适中、书皮结实防水的类型。正如上海书城的江利所说:“便于携带、可以收藏的世博图书成为市场的亮点。”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