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园去了四回,第一次观园回来,静心细忖观后感,好象除了“壮观、热闹和自豪”外,再也谈不出别的来。 世博园的壮观自不必说,浦江两岸,卢浦南浦两座大桥5.28平方公里的区域,用“园、区、片、组、团”五个层次的结构布局,各国的能工巧匠们奇妙构思争妍斗艳,硬是在短短的几年间矗立起一座万国建筑的大观园。再说热闹,每天三、四十万的人流涌入,各展馆的长蛇阵可见一斑。想想只有在改革开放后走上富强之路的祖国,才能令世界目光聚焦中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国人当然倍感自豪。 难道一个有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丰富主题的世博会只给我这点浮浅的感受?我对自己的“浅薄”很自责,于是有了赶紧“补课”的要求。第二天我就去新华书店购书,比较了多种世博书籍后,我选购了一本《上海世博会精彩看点》的书,编者独具匠心用红、橙、黄、绿、青、蓝、紫游线篇为目录,分地域较详细地介绍各参展国展馆的内容。每介绍一个国家馆,产业馆或专题馆又以“总述、精彩看点、总规划师点评”三大板块用精炼的文字介绍之,让读者抓得住提要契领。记得那次进园观摩各馆,对馆内的活动图象、视频投影并不太在意,以为这是一种宣传手段,然而现在细细回想,我们并没有汲取宣传中的营养。我们这群视寸阴为寸金的参观者为了多跑几个馆,多盖几个章留念,都是走马看花似的赶场子,真的有悖观园的初衷。于是我花了一周的时间温习功课,第二次进园我不再随心所欲,而是进得馆内逐个细细观摩。以加拿大馆为例,由于温习到家,我知道该馆是以宜居城市的包容、可持续、创造性为主题的。造型的亮点是枫叶印象。环保是加拿大馆的特色,在建筑上处处都体现了可回收利用的技术,该馆外部墙体由一种特殊温室绿叶覆盖,雨水也被排水系统回收可供馆内用水。另外还有3D屏幕的逼真效果。就这样,那天我看过展馆数量不多,但却有了质量。由此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世博会不是工博会,不会有新科技产品的展出,却有人们对世界未来的新观念的搏击,当今世界人们以环保、低碳、减排、节能、循环、绿色为新的起点,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加速了人类对宜居城市的探索,这正是上海世博会的命题所在! 由于上了点年纪,记性大不如前,于是以后参馆我索性带着那本书同去游园了,利用排队的间歇赶紧翻阅。一次,我边翻阅边向老伴介绍着即将去的法国馆的精彩看点,却引起了一位导游的注意,他很有礼貌地向我打招呼,问我那本书世博园中可否买到?后来得知园内没有供应,马上用期盼的眼光问我能否割爱?说当导游有了这本书定然会为讲解增色不少,我为难地婉拒了。 更令我自鸣得意的是,那本书还有很人性化的编辑设计,在每章节间留有“游园手记”的空白两页,我却把它当作世博护照使用上了,每参观一个馆就在空页处盖个章,几次下来已盖了27个章,这也是我婉拒湖州导游的根本原因。因为世博会总会有闭幕的一天,留下那本书,留下那段美好的回忆却是一辈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