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贝塔斯曼中国么?”这样的问题如果放在2008年之前,会有很多人回答你:“知道啊,我就是贝塔斯曼书友会的会员。”
2010年的一天,回答记者这个问题的是一位eBay市场部人员。eBay和贝塔斯曼同是跨国企业,有着相似的在华经历。听到这种提问时,他忽然把目光从正要喝水的杯子上转过来,反问记者:“贝塔斯曼不是撤出中国了么?”
2008年是一个界限。之前的1995年,贝塔斯曼选择以书友会的模式切入中国,书友会会员曾一度达到150万人。然而,在培育了13年市场后,贝塔斯曼中国宣布关闭书友会和直营店。
之后,故事分为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版本是,以书友会谢幕为标志,贝塔斯曼“败走”中国市场,从此销声匿迹;另一个版本是,贝塔斯曼集团非但没有离开中国,还战略性地将资源整合聚焦在健康赢利的部门之中,并试水新业务。
后一版故事外界很少知道。
贝塔斯曼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龙宇对记者说:“贝塔斯曼从未离开过中国,只是换了一种打法。”
是不是你的游戏空间
有媒体评论说:“这个雄心勃勃的传媒大鳄,几乎遇到了一个跨国巨头在新兴市场里能遇到的所有问题。”
在全球市场左突右冲,贝塔斯曼最擅长的要属并购。龙宇举例说:“我们没有自己跑到一个陌生的国家,从零开始去创立一家电视台,而是通过投资来兼并当地最主流的电视台。如果中国政府允许,我一定会买湖南卫视。但是,目前在中国,综合整个行业环境和政策环境来看,以及考虑到企业的自身原因,我们还没有走到对大型成熟企业进行并购的阶段。针对独特的中国市场,必须有最能顺势而为的具体战术。”
龙宇认为,书友会陷入的是整个行业的现实困境,“书价低迷而印刷成本居高不下,发行渠道未形成规模且效率低下,版权制度的执行有待完善,盗版问题比较严重,配套产品服务不够丰富等”。
最让贝塔斯曼感到棘手的是没有出版权,中国明文规定禁止外资、独资企业在华开展图书出版业务。加入WTO以后,政策虽有所松动,但仍有不少限制。“没有出版权的贝塔斯曼书友会,等于缺失了其全球书友会业务成功经验里最重要的因素”。
龙宇解释,外资企业在中国传统图书市场面临的挑战更大,内容是立身之本。国内的出版行业还没有对外资开放,贝塔斯曼作为出版业巨头的资源和优势也还无法充分发挥。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贝塔斯曼也有自身的战略失误。比如书友会的强制买书策略引起了会员的反感;2002年,在电子商务圈地年代,却舍弃在线书店业务,采用直营店的高成本模式,不仅耗费资金而且难见成效。
龙宇回忆,贝塔斯曼集团总部对中国的市场环境有一项估计,“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我们觉得中国的媒体监管环境会变,政策会一步步开放”,当环境对自己不利甚至产生阻碍时,就要考虑,“在中国的游戏空间里,你能做好么?不好就选择别的空间”。
2007年年底,贝塔斯曼中国做出新的决定——开辟新战场。
新战场在哪里
2007年,龙宇从纽约回到中国。
之前的2006年11月,贝塔斯曼总部已在北京设立企业总部,龙宇认为这是集团战略的一种彰显,当时她兴奋地说:“未来会在这里发生。”
在接下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龙宇考察了百余个投资项目,“这些鲜活而具象的案例,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在中国地下涌动着的能量”。
2007年11月,贝塔斯曼第一次在中国召开董事会,龙宇把一份中国市场计划书拿到了贝塔斯曼首席财务官瀚韬面前。
计划书的主体内容是要成立一个贝塔斯曼基金会,专门投资中国的成长性企业,在本土化企业的成长中获利。
两人语速都很快,龙宇几分钟就阐述完了自己的计划。一个小时的交谈后,瀚韬合上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说:“好吧,你的申请被批准了,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今天成立了。”
瀚韬说:“你不懂的时候不要装懂,打电话给我们。”这是他对中国市场的唯一要求,也是最严格的要求。因为,懂得中国市场在他们看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龙宇对记者回忆,那次决策速度之快,依然让她觉得有点“蒙”。
作为切入中国市场的新工具,在三个月后,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会即到位1亿欧元初始基金。
半年后,老工具——贝塔斯曼书友会和直营店宣布关闭。
龙宇看重的这种新工具,正是诸多海外资金介入中国的一种热门方式。特别是2005年后,世界风投公司纷纷看中了中国企业的成长性,主动出钱投资。这样的好处是,减小了外资在国内遭遇的政策壁垒,同时能与中国市场的成长一起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