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个月底,贝塔斯曼书友会的上海门店将全部停止运营。
从13年前以外资出版巨头来华“先行者”的姿态高调进入,到如今的黯然退出,作为世界四大传媒巨头之一的贝塔斯曼,其图书零售业务再一次成为跨国巨头在中国败走的范例。
实际上,这样的败走并非首例。跨国公司们在给中国消费者和市场带来一个又一个崭新理念的同时,也在遭遇着一次次的“水土不服”。
贝塔斯曼的黯然败走,对中国的图书零售市场来说,绝非“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那么简单。
贝塔斯曼留下了什么
7月10日晚上8点,在拥有多家书店的上海“文化一条街”福州路,贝塔斯曼门店的店员静静地拉下了卷帘门。
第二天,这家店就将停止营业,那张曾经接待不少知名作家签售、访谈的“贝塔斯曼蓝色沙发”已经人去座空。昨日发稿前贝塔斯曼中国呼叫中心接线员告诉记者:上海共9家门店,现都已陆续关门。
7月3日,贝塔斯曼有关方面宣布终止其中国书友会的运营,即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在华的全部业务。终止原因,贝塔斯曼方面提供的媒体声明称,“受到了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的影响”,“无法成为长期持续高速发展及规模化的业务”。
1995年,贝塔斯曼进入中国市场。有媒体报道称,当时的首席执行官艾科与太太一起来到上海,天天打着领带,穿过福州路旁的菜市场,去上海科技图书公司的狭小顶层阁楼上班。
13年过去,多少中国人第一次从信箱里收到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图书商品目录;13年过去,多少中国人记住了最终以150万会员这个庞大的图书俱乐部而闻名的贝塔斯曼;13年过去,多少中国人以追逐这种另类图书营销模式,追逐“贝塔斯曼”这四个字为时尚象征。
然而,7月8日起,其在中国经营得最为独特的“书友会”熄火,停止接受所有新的订单。
在媒体声明中,贝塔斯曼强调了一点:“书友会在贝塔斯曼中国的整个业务板块中只是一小部分,该决定决不影响贝塔斯曼对中国的长期承诺。战略调整后,我们把投资重点转向可以长期持续发展及高增长的业务,并将把原有对书友会业务发展的投资注入到贝塔斯曼在中国的其他业务和投资计划中去。中国是未来带动贝塔斯曼全球业务战略增长的三大重要市场之一。”
至于投资重点将转向何处,贝塔斯曼中国总部执行董事于乐以“具体商业问题不便透露”为由拒绝回答,但他再次强调:书友会业务所在集团只占贝塔斯曼在中国总收入的很少的一部分。“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地让国人知道贝塔斯曼的全部业务,加深对我们的了解。”
150万会员资料如何处理
北美地区书友会业务业已出售。贝塔斯曼7月11日发表声明宣布,将其售给美国一家私人投资公司。声明中并未提及交易细节,只称“全部交易将于本季度内完成”。
而中国书友会目前只是终止运营,其150万会员的珍贵数据库如何处理、是否出售,无人知晓。记者电话采访贝塔斯曼企业传播部工作人员,收到电子邮件回复,但避而未答;记者再发电子邮件追问,截至发稿前都无回复。
很多人认为,150万会员是笔庞大的信息财富。在信息就是财富的今天:
——贝塔斯曼会不会不经会员同意私自出售这150万会员的个人信息?
“我初中的时候就入会了,有邮寄上门的推荐书册,有各种精美的小礼物,更重要的是让我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希望将来这样的书友会还可以继续办下去,我喜欢这种读书方式。”在贝塔斯曼黄浦区大兴街一家门店前,入会5年的高中女生小李有着这样心愿。看来,贝塔斯曼的书友会形式早已深入人心。当它离开后,将由谁来填补这个市场缺口?
——贝塔斯曼会不会出售数据库给同行或其它有意进入该行业者?
当然,在数据库营销被热捧的今天,也不乏泼冷水之声。“这个150万的数据库里还能有多少是有效数据?贝塔斯曼定位的青春读者,只要过个几年,就不会再被吸引,不会再实施购买行为。那么这150万人如何能够持续购买?”一位行内人士告诉记者。
是提供给针对该群体可能具有的新购买特征而愿意出价的新“东家”,还是就此算了?
——贝塔斯曼会不会将这个庞大的数据库弃之如履?
无论如何,150万会员资料究竟将怎样处理,我们都很期待答案。希望真能如贝塔斯曼官方提供的媒体声明中所称:“贝塔斯曼承诺公平公正地履行对所有书友会会员应尽的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