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郭敬明们有一个标志性的东西——市场

    上海80后青年作家群体研讨会昨天举行  并不是文学造就了韩寒郭敬明

  “忧郁”、“自恋”、“颓废”、“早熟”、“忧伤”、“呓语”等词是10年前对“80后作家”作品的一些简单标签。令许多“80后作家”惊讶的是,如今外界对这个写作群体的印象和评价依然停留在这些标签上,而他们其实已经不再年轻,他们早已经不再写校园青春故事。一些评论家在昨天的上海80后青年作家群体研讨会上认为,韩寒也好,郭敬明也好,如果就文学而言,有什么成就很难讲,但他们有一个标志性的东西——市场。  

  10年前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制造了一个年轻写作群体“80后作家”,而今“80后”也已不再年轻,他们如今的写作也与10年前迥然不同,但外界对“80后作家”的印象和评论依然停留在10年前。如何再评论“80后作家”?

  昨天,由上海作协和文学报联合主办的“上海80后作家群研讨会”在文新大厦举行,以对这一作家群体进行再认知。当学者们希望文学界改变对“80后作家”的刻板印象的时候,作家依然希望外界仅仅是把他们当作一个正常的写作团体,他们的处境与前代也许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忧郁”、“自恋”、“颓废”、“早熟”、“忧伤”、“呓语”等词是10年前对“80后作家”作品的一些简单标签。令许多“80后作家”惊讶的是,如今外界对这个写作群体的印象和评价依然停留在这些标签上,而他们其实已经不再年轻,他们早已经不再写校园青春故事,他们的写作也已经慢慢成熟。评论家何平说,评论界对“80后作家”的评论都还停留在10年前的想象,“但他们的写作和10年前完全不是一回事,评论都还是建立在想象、假定、虚拟之上。”

  但这个逐渐成熟的写作群的成长,也确实与前代作家有诸多差异。在“80后作家”中,依然有按照传统作家的成长道路写作,功利性地为文学奖和作协写作。何平说:“很多的作家成长过程,我能举出10个以上的作家是在传统期刊上成长的。现在有点影响力的80后作家是在期刊上成长起来的。”但与会的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80后作家”的成长更依赖于商业出版市场和网络。

  在商业出版领域中,最为成功的无疑是郭敬明和其团队。“郭敬明创造了整个产业链,它主要靠纸质出版,它能精确把握同代读者的趣味要求。”就算是按照传统道路成长的个别年轻作家,通过文学期刊出名,最后也进入郭敬明的体系。张颐武说,“而依赖网络的写作有两个不同路径,一个是韩寒式的片段写作,通过网络评论韩寒创作出自己一部分的读者。但韩寒的纸质读者量其实在缩小;另一个路径是盛大网络作家式生产。他们都在上海生产文学,带有垄断性。” 依赖于消费市场的“80后作家”成长路径的转变,在张颐武看来使中国的文学市场更接近于西方文学市场,一个是畅销书市场,一个是纯文学市场。

  文学消费市场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也使“80后作家”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疏远,这是他们与前几代作家的又一差异,这也是整个文学结构的转变。所以,一直担任“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扬认为:“以国家意志组织起来的文学大概到了70后基本告一段落,这并不意味着文学的组织方式结束了。”“他们(80后作家)在市场的支撑之下得到了成长。有市场这是他们最有力的标志,韩寒也好,郭敬明也好,文学上有什么成就很难讲,但他们有一个标志性的东西——市场。”

  而事实上,靠写作出名和发财的,永远只是少数。一位“80后作家”感慨地说:“会有人问你们是不是和传统有割裂?我觉得这种问题不是我们80后写作的问题。从我这个观点出发,我们作为一个中文写作者不可能和传统有彻底的割裂。”“畅销书对我们来说也不是更重要的问题。”对于绝大多数“80后作家”而言,他们拥有的读者和市场、他们的写作处境其实和前代作家没什么太大区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