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与不信任

    查尔斯·蒂利说,某种信任是民主的必要条件,但令人惊讶的是,某种不信任也是民主的必要条件。实际上他所说的就是“宪政”的深层含义———每个人都不值得完全信任———只有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行为控制在一系列的规则限度内,人们的权利才能得到基本的保证。即便是民主制度,也得在其之前加上“宪政”二字作为限制词。因为规则所构成的“有条件的同意意味着不愿意给统治者(不管是如何公正当选的)开空白支票。它意味着一种威胁,即如果他们不根据公民们表达的集体意愿来采取行动,公民们不仅要把他们赶走而且要从诸如服兵役、法律义务和税收等政府经营的有风险的活动中撤回他们的服从”(《民主》,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关于不信任的重要性,托马斯·杰斐逊说得比蒂利简略。他说:“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忌而非信任之上的。”这话有些极端,但不无道理。

    所以当统治者说“我的骄傲在于我知道世界上没有一个政治家能比我更有权代表人民”(阿道夫·希特勒,转引自《民主与不信任》,约翰·哈特·伊利著,法律出版社),人们有理由对这样的“代表”表示反对,因为他要求的是人们毫无保留的信任。同样,当一个人、一个政府或一个政党说它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时,我们也有理由持怀疑的态度,除非存在着明确的规则约束着他们的行为,否则绝不付出信任。

    可以这么讲,如果信任无处不在,政治系统本身就毫无必要。这个系统之所以独立存在,因为它要解决的,正是那些依靠普遍的信任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候,让我们再度回顾一下输入-输出的政治模型。我们讨论过,在政治系统这个工厂里,要求是原料,绩效是产品,支持(包括信任)是能源,那么不信任在其中起什么作用?我觉得它是输送能源的管网,其中有管道、有闸阀、有变压装置。信任必须经由它的调节才能流向工厂的各个特定方向。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