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就是心灵感应”

    这时候,金的鬼点子越来越多,天才作家的基因得到多方面的扶持和滋养。他记述了在校园里用文字捣乱的“呕吐”事件,得出的结论是,“再也没有涉足过讽刺创作”。我们都该庆幸,他把这种讽刺才能转嫁给了小说中的适当人物,以至于我们读的时候只觉痛快,还没有负罪感!

    校园回忆很快让位给打工的描写,这是众所周知的片段—— 金在声名鹊起之前做过工人、老师,穷酸辛劳之余不懈写作,终于以《魔女嘉莉》一书威名远播。但作家自己回忆这一段和新闻稿中卧薪尝胆式的歌颂是不一样的。作家本人清楚地记得写嘉莉时尴尬的盲点—— 这是他太太帮他解决的,而嘉莉的性格原型如何落定在一位女同学的身上—— 这是依靠回忆和生活素材解决的。也只有作家本人可以告诉我们,当他获悉第一笔稿费的“巨额”数字时,多么慌张,多么悲喜交集乃至失声痛哭。

    梦想实现、并延续半个世纪的原因显然不是单一的,美满的婚姻、简朴的工作室、规律的写作……这一切都讲述过了,金这才开始转入“写作是什么”这个永远没有完美答案的问题。但他的回答很机灵,也很斯蒂芬·金

    他说,“写作就是心灵感应。”

    书的下半部并没有脱离金的个性。金始终在场,用他讲述童年或写作小说的口吻,用他丰富的蓝顶词汇,不依不饶地把神圣的写作打磨成了一种手艺活,仿佛前来拜听其讲座的文艺青年们都不是喝咖啡的小资,而是大汗淋漓、手脚却活络的小伙计。

    “工具箱”,若在我们的教科书里,就会被冠以乏味无趣的名称,诸如:语法、词汇……当然我们的老师也会强调“多读、多写”,但金的教法是摒弃术语和教条,完全靠文本材料,就事论事、就词论词的点拨。他还格外强调改稿的重要性,甚至给出了经典公式。这一部分的内容,基本脱离了“恐怖小说”或“恐怖小说大师心理分析”的具体性,可以放大到所有类型的小说创作中,甚至扫荡了不同语言的阻隔——被动语态的问题固然在英文中更扎眼,但对中文写作中的巧用语态也很有启发。

    大师的贵人,可能是大学教授,可能是著名编辑,但也可能是中学老师。“关上门来写作,敞开门来修改”——他把自己得到、并经过五十年亲身验证的金玉良言拿出来与我们分享,所有期望得到金大师真传的弟子们啊,其实你们看到的真理,并不是斯蒂芬·金本人发明的。写作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代代相传的实践,金,和我们,都是传递薪火的一员罢了。

    我喜欢他回忆写作人生时精准的切入、畅快的描写,也喜欢他总结写作技巧时不卑不亢的态度、斩钉截铁的决然,更重要的是,这本写作论就像作者本人为主人公的小说,让人难忘的是人物和情节,也就是作家和写作这回事儿。这个算不上伟大、却足够感人的完整文本历经磨难而问世,恰恰证明了:写作是作家唯一的生活方式,是回忆、康复、爱、恐惧……一切活生生的体验的终点和原点。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