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出版走向没落 数字出版异军突起

    遇见数字时代

    时代前进的步伐无法阻挡。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兴起,出版行业正经受着技术变革带来的强烈冲击。一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业态开始没落,一些曾经不被重视的业态正在崛起;一批鼎鼎有名的业界先锋慢慢“老去”,一批名不见经传的行业新贵迅速走红……数字技术裹挟着一股巨大力量,猛烈敲击时代的大门。 

    电子出版受到重重一击。10多年前,电子出版曾是最具技术含量的出版形式,寄托着产业升级的热切期望,在繁荣时期,也曾有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景象。然而,在数字时代的门槛上,前有无法突破的痼疾,后有网络时代的追兵,电子出版处境堪忧。这个“技术型出版产品”,在昙花一现般的辉煌后,不得不面临生或死的考问。 

    很多业界人士冷静地指出,电子出版只是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品,一旦光盘载体消亡,产业也将随之消亡。在前路未卜的临界点上,一种悲凉涂满电子出版未来之路。而过渡这样的词汇更隐含着深层次的潜台词:不转变即被淘汰。在网络技术的逼视下,这种分析一语成谶。 

    在电子出版黯然的背影下,产业升级的时代命题显得如此紧迫。对出版行业来说,数字技术之风催老了电子出版,又将会催生什么?

    互联网向左,电子出版向右

    技术的变迁有时候让人忍不住感叹其迅速和无情。就电子出版而言,它曾经是出版最具技术含量的业态。然而,数字出版风生水起,电子出版则渐渐沉寂。除了技术更迭的不可抗拒因素,电子出版物缘何没能成为一支占据市场的强大力量? 

    王勤认为,电子出版物在数字出版时代的风光不再,并不仅仅是因为技术变迁。发展中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才是电子出版不具竞争优势的根本原因。在发展进程中,电子出版物似乎只是一种产业升级中的过渡产品,虽然有着先进的出版理念、技术和性价比较高的载体,但却始终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再加上资金不能回流和致命伤盗版,使得电子出版物只是以纸质出版物的附加形式存在。陈生明则指出,电子音像出版社经营出色的并不是很多,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既不能独立成长,又没有对传统出版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没有完整产业链条的电子出版长期徘徊在时代变革门口,有一天忽然发现,网络时代到来了,产品形态从光盘载体转入网络,进行数字转型成为电子出版物的必然转变。陈生明忧虑地强调,当前电子出版物不像图书出版那样拥有稳定的市场,也不像音像出版那样有“大片”支撑,既没有网络出版的交互,又没有新媒体的在线及时传播,固守光盘载体的电子出版物陷入困境是必然的。一种信息多种载体是出版发展的方向,在电子出版物转变载体的发展中,出版理念、人才储备是最关键的因素。 

    从出版理念的角度,“内容为王”在数字出版时代更多体现在:技术和载体只是既定的服务者,而决定产品市场和产业前景的却是能否实现更多的内容创意,与技术之上驾轻就熟地让内容“善变”,而不是简单的“载体搬家”。王勤认为电子出版物的弱势之一在于创意与精神加工。他举例说,经过了10余年的发展,现在电子出版的评奖中仍然有出版单位拿着简单的转换成PDF内容格式的光盘来参评,没有内容创意与加工的“载体搬家”是最简单省事的工作,但对于电子出版来说却是最没有前景和市场的。 

    数字时代的阅读方式已经不同以往,大众接触信息最多为通过网络,然后才是手机、电视、光盘、传统阅读等。业界人士认为,电子出版物在网络时代需要研究网络受众群体的阅读习惯和信息需求,解决光盘不能脱离图书与电脑独立使用的制约,使其从出版的辅助产品转化为能够在网络上顺畅、独立传播并对网络阅读人群有吸引力的出版形态才是制胜之路。一张没有索引、没有标注的光盘,早已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独立阅读或者学习知识的需求。据了解,国外一张电子光盘往往有丰富、细致的标注,这种关联性极强的电子出版物,可以独立于其他出版形态,并且能让读者便捷、快速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数字时代的阅读,需要解决信息与知识的有效表达、知识结构的有序化等问题,满足读者想到就有、需要就读、读就能懂的阅读需求。 

    从人才储备的角度看,内容的数字化需要一批适应数字化出版的优秀编辑。既能够对出版内容产业提供创意与再加工,又能够熟练地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精神产品形式化的编辑才是电子出版社急需的人才。陈生明分析说,当前出版业大约有75万从业者,而网络约有300万从业者,在网络化发展中,传统出版话语权正在被削弱。因此,出版业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数字化的出版人才,提供更多适应网络时代的数字化产品。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