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者的出路——
“季风”应该反思吗?
在一些旁观者看来,季风同样有值得反思之处。是否过于理想化而曲高和寡?在市场竞争中坚守文化阵地,是否需要更多的灵活性?“爱书没错,但开书店也要有经济头脑,要尊重市场规律。”复旦大学一位教授表示,在此次租约事件中,地铁公司谋取最大资产回报无可非议。今天为保卫季风,通过舆论压力、行政力量敦促地铁公司这样的国企牺牲租金,换取社会担当。明天,我们又该怎么面对更多呼救的“季风”?
租约事件中,大众的反应令人温暖,“季风关了,上海就直接沦为三流城市了”。在爱书人的眼中,季风应该继续作为上海的文化地标存在,与商业利益无关。他们说,无论香港还是纽约,许多国际大都市的繁华地带都有大书店存在,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没有书店,成吗?
面对困局,严搏非并不气馁:“这个世界的进步,就因为有理想主义者的存在。”他为自己辩解说:“我们在经营上向来做得比较好,还是有一些办法的。”比如靠沙龙、电邮等方式和顾客保持联系,使志同道合的爱书人相聚,而不仅仅是和读者保持买卖关系。“对于一个从事文化事业的企业而言,只有坚持你的文化价值,才能真正拥有商业价值。”严搏非认为,这是季风存活并将继续存活的唯一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