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在地铁陕西南路站地下过道开张的季风书园,今年年底店面租赁合同将到期,这个颇得沪上爱书人欣赏和喜爱的书店正面临“不确定性”。记者从业内人士那里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采访了季风书园的董事长严搏非先生。严搏非无奈地表示这一消息属实,“不确定性”在于:如续约,新租金到底是多少?书店这种业态是否能承受新租金?他说,目前和物业方还没有具体商定。但很显然,若租金的上涨超过了书店的赢利能力,那么季风书园不得不关门。 如果这样,那么10年来“吹拂”上海众多爱书人的“季风”将在此处消失,它将吹向哪里?“季风”正面临一场严峻的角力,在市场的原则之下,文化是否还能坚守?“季风”是否还能存在?成为沪上许多文化人、爱书人关心的一个话题。 城市中心地带,书店必须OUT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0年前“季风”(陕西南路店)和地铁方面签订合同时约定的租金,相对于现在的行情确是比较低的,但相对于书店的薄利,可上涨的余地并不大。目前合同即将期满,书店方面正在和有关部门沟通,尽可能争取共识,将这个已在海内外形成影响的书店保留下来。但现状是,若物业方仅以租金高低作为标准,书店就随时可能被其他店铺取代,尽管上涨多收的这点租金对于庞大的地铁商业并不足道。 关于书店为什么不能承受市中心的高额租金,出版界人士分析认为,图书目前采取的定价制度,不可能因为租金高而提高销售价格;而且,同样面积的商业卖场,图书和一般商品的销售额无法相提并论。最近几年,上海的商业地租随着经济发展成倍增长,但是图书的年销售册数,已连续6年下滑。 有商业界的人士告诉记者,书店的薄利似乎注定了它无法在市中心坚持下去。那么,书店被清出城市中心地带是否会在今后几年里被看作必然的合理的?大上海的胸怀里是否真的不能容下几家书店?当然不是。无论香港还是纽约,世界上许多国际大都市的市中心和繁华商业中心,都有大量的大书店存在。比如纽约,仅曼哈顿岛上就有14家平均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巴诺连锁书店,还有大大小小数十家的“戏剧书店”、“广告书店”、“艺术书店”。城市的精神财富积累与文化传承,说到底书籍是一种重要媒介;而要构成一座现代都市的文化景象,商业区里的书店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展示橱窗。
“季风”用了10年,成为上海的“文化地标”之一 开一家书店并不难,但要办好一家书店,难度极大。令人关注的是,继席殊书屋、上海明君以及思考乐等一度颇负盛名的民营书店倒闭关张之后,如今似乎轮到了业界公认经营得比较成功的季风书园。“季风”将吹向哪里,一时成为沪上文化界的一个担忧。也许因为它连系着民营书店未来走向的一种可能,这个焦点格外具有话题意义。 10年来,“季风”已成为上海林林总总的书店中被文字提及最多的地方,也是南来北往的文化人碰撞思想和火花的聚集地;“季风”深谙书界脉搏,它在店堂入口处醒目呈列的推荐图书,几乎成了近些年读书风潮的一种引领。无数作家来到这里,带着他们的作品以及或热烈或淡定的感情,与这个年代爱着他们的文字的读者一起,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学术和艺术的厮守。1998年至今,“季风”成为许多年轻的读书人在这座城市的必经之地,它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与成熟。香港著名学者刘绍铭先生说,他每到上海,必去的一个地方就是“季风”,他说他能在这里找到很多老朋友最近的文字,那些在香港久违的文字。“季风”用了10年,成为上海的“文化地标”之一。 请留下哈贝马斯与哈根达斯作伴 学者张闳曾如此形容“季风”:“设在地铁陕西南路站的地下过道里的季风书园总部,是人们从生活和工作场所通向淮海路商业中心的一个过渡区域,仿佛浓密的物质森林里的一小块精神空地。这个‘寄生’于地铁躯干之上的‘昆虫’,总是刺激着都市人群的精神之痒。在 ‘季风’之上,周边环绕着百盛购物、巴黎春天、二百永新等大型购物中心。一个物质消费主义的天堂。”“从这里走过的人们经常能看到一道熟悉的景观,年轻男男女女一手提书,一手提着刚刚买来的新款皮鞋穿梭而过,商品与书籍互相摩擦,发出某种暧昧的声响。” 他们可以将哈贝马斯与哈根达斯,卡尔维诺与卡布奇诺,一并塞进购物袋。仿佛一对情人耳鬓厮磨的调情,提醒着消费时代的文化处境。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季风”最终消失,多出的只是一两家小商铺,而对那些从物欲中抽身出来的人们来说,繁华市景里那样翻书买书的闲适的时光,将不复存在。 人们为逼近“季风”的不可预测担忧。有读者呼吁,在上海市中心,应该保护扶持那些能构成人文景观的书店,让它们伴随着城市的文化成长而长久地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