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世博 建一个全民阅读的上海

    核心提示:世博临近,产业转型、打击盗版、出版一批世博外文图书……一大堆和世博有关的事务排在焦扬2009年的日程表上。另外,如何让书店在城区保留立足之地,继续推进1800所农家书屋工程等,这些都是焦扬日常所关注的事务,“看着一家家各具特色的小书店消失,我也非常不满意。”

  “世博不是打扫卫生拉横幅。”这是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焦扬和早报记者聊起世博话题时说的第一句话。在这位局长眼里,除了干净、美观的城市面貌,在世博前前后后半年多的时间里,上海人文化水准到底如何将充分展现在全世界游客面前。而阅读无疑是提升市民文化水准最直接的手段,“我们希望通过世博这个契机,提升全民阅读水平,但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急不得。”这位掌管着全上海新闻、出版、印刷的女局长对如何提高全民阅读有着清晰的认识,而通过世博平台如何使上海的印刷出版产业转型,更是焦扬所关注的焦点。

  世博临近,产业转型、打击盗版、出版一批世博外文图书……一大堆和世博有关的事务排在焦扬2009年的日程表上。另外,如何让书店在城区保留立足之地,继续推进1800所农家书屋工程等,这些都是焦扬日常所关注的事务,“看着一家家各具特色的小书店消失,我也非常不满意。”经常到书店“微服私访”的焦扬不无遗憾地对早报记者说。

    书店生存:根本在于公共文化政策

  早报:我听很多书店的店员说,经常看到您在他们店里“微服私访”,其实他们在您做新闻发言人的时候就认识您了。

  焦扬:我经常到书店逛逛,和书店店员有时候也聊聊。我想,他们可能会觉得我很怪,“这个人怎么只看不买啊!”(哈哈)到书店看看,也是我的工作。

  早报:过去的一年,上海关了不少书店,季风书园一度因为租金问题也可能“出走”陕西南路地铁站。您怎么看上海的书店生存状况?

  焦扬:看着一家家各具特色的小书店消失,我也非常不满意。音乐书店、科技书店等等,以前都是我喜欢去的地方,现在它们到哪里去了?我们当然不能用平均商业利润率来要求书店,同样陕西南路地铁站的那块物业,出租卖服装当然回报比卖书高得多,但我们这个城市不缺这样一家服装店,却不能没有像季风那样的书店。

  所以,我们也力保季风书园在原来的地址继续经营,这个书店确实是我们这个城市的文化地标。季风如果离开陕西南路地铁站,对上海整个城市文化风格、形态的伤害是不可估量和挽回的。我们也跟地铁公司谈这个事情,现在基本可以定下来的是,租金在原来每平方米2元的基础上略有提高,尽量能让季风书园承受得起。对季风书园的处理只是一个个案,需要思考的是整个上海城市书店如何在这样一个商业社会生存发展下去。如果上海缺少书店,到世博期间是上不了台面的。

  不久前,我们对地铁公司讲,整个地铁沿线商铺一定要有文化,有些物业一定要给文化单位特别是书业。比如地铁物业专门留出一块给书店,然后到社会上公开招标。地铁公司收取的租金只能按照书业业态标准去收,因为书店带有准公共服务性质,所以留给书店的这块物业租金必须大大低于地铁商铺平均租金的价格。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还是思考上海如何建立公共文化政策。

    全民阅读:2009年,农家书屋达到1800家

  我们希望全民阅读,让大家都能买到他们买得起、看得懂的书。我们需要厚重文化传承的图书,也要有惠民的图书。——焦扬

  早报:都在说全民阅读率在下降,作为政府管理机构,新闻出版局这几年有什么具体措施提升全民阅读?

  焦扬:借世博,我们要把全民阅读推向新的层面。推进全民阅读也要有决策,一个是社区联手。在上海农村和市区,我们都有一个基本构想,那就是文化公共设施资源共享:图书馆系统、文广局、新闻出版局和其他机构把各自的公共图书资源共享,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面。社区阅读在国外很普遍,社区不能老扭秧歌。我们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农家书屋五个一百,就是500万农民工和广大郊区农民,为他们度身定做一百种书,一百个文化科技讲座,把写书编书的请到农家去讲文化和科技;一百个志愿者,各出版社和我们局作为导读志愿者,到农家去面对面推荐书。第四是一百个征文,就是农民和普通读者的读书心得,我们推荐一百篇结集出版;一百个农家书屋优秀管理者。让上海这个城市阅读氛围加深,通过阅读滋养人心和精神文明。在地铁里,大家都静静地阅读,这种感觉会非常好。

下一页

      相关新闻: